财务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第三季度营收达到创纪录的710万美元,较第二季度增长360万美元,增幅达102% [4][11] - 第三季度GAAP净亏损为2090万美元,每股亏损0.06美元,相比第二季度GAAP净亏损2270万美元(每股亏损0.07美元)有所收窄 [12] - 第三季度毛利率为51%,其中服务收入毛利率为78%,产品收入(主要来自UZ Energy)毛利率为15% [11] - 运营现金使用量为1430万美元,季度末流动性头寸强劲,为2.14亿美元 [13] - 截至9月30日,流通在外A类和B类股份为3.65亿股,较上一季度减少130万股,主要因公司在第三季度执行了股份回购 [12] - 公司回购并注销了130万股A类股份,总投资额为160万美元,约合每股1.20美元 [12] - 鉴于UZ的贡献,公司将2025年全年营收指引更新为2000万至2500万美元 [11] 各条业务线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业务收入构成:服务收入(来自汽车OEM客户开发AI增强电池材料)约占55%,产品收入(主要来自UZ Energy的储能系统销售)约占45% [11] - 分子宇宙(Molecular Universe, MU)AI SaaS平台:发布了MU 1.0版本,包含五大功能(Ask, Search, Formulate, Design, Predict) [4][5] - 企业级服务:由于企业级需求旺盛,推出了三个子层级(Enterprise 1, 2, 3),提供不同级别的服务深度和响应时间 [5][29][30] - 储能系统(ESS)业务:自9月中旬完成对UZ Energy的收购后,ESS收入增长迅猛,第三季度贡献了约45%的营收 [6] - 材料商业化:通过与Hyzen New Energy Materials成立合资企业(JV,公司持股90%),商业化由MU发现的新型电解质材料 [7][18] - 无人机电池业务:利用韩国忠州工厂生产高能量密度软包电池,满足美国无人机行业对非中国产电池的需求 [7][35] - 电动汽车(EV)业务:与一家汽车OEM完成了B-sample生产线现场验收测试,预计2026年开始电解质材料的商业供应和合作生产电芯 [8] 各个市场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全球ESS市场:规模达3000亿美元,公司计划通过UZ Energy在该市场获取份额 [14] - 目标市场地域:业务覆盖全球,特别提及北欧(ESS应用低温性能问题)、美国(无人机电池需求)、韩国(生产基地)等 [18][35] - 客户进展:分子宇宙企业级试用客户数量已接近40家,包括全球主要电池公司、材料公司和化学公司 [17][24] 公司战略和发展方向和行业竞争 - 全押注AI战略(All-in-on-AI):战略成效显著,驱动了营收增长和创新 [4] - 软硬件集成平台战略:目标是构建一个拥有多维度、多收入流的软硬件集成平台 [9] - 轻资本模式(CapEx-light):通过合资(如Hyzen JV)和收购(如UZ Energy)来推动增长,而非大量自有资本支出 [7][42] - 分子宇宙平台扩展:计划将MU的功能从电解质材料扩展到电极、工艺优化、电芯设计和制造优化 [44] - 数据安全与本地化部署:推出本地部署版(on-premise)分子宇宙,以满足大型电池制造商对数据安全和隐私的特定需求 [5][24] - 行业颠覆性:公司认为AI for Science正在改变能源行业,分子宇宙正在变革所有应用场景下的所有电池化学体系 [9] 管理层对经营环境和未来前景的评论 - 公司对由分子宇宙平台带来的营收增长潜力感到兴奋,包括ESS、无人机、EV、材料供应和SaaS订阅 [9][14][36] - 管理层预计2026年营收将至少比2025年翻倍,甚至可能翻三倍,因各业务线机会被分子宇宙平台激活 [36] - 营收增长并非线性,毛利率可能因收入组合波动而季度性变化 [11][15] - 公司流动性充足,定位良好,能够支持可持续增长和长期成功,预计2025年末流动性在1.95亿至2亿美元之间 [13][42] - 公司强调财务纪律,在增长营收的同时控制支出 [15] 其他重要信息 - 分子宇宙平台功能:MU 1.0的Predict功能已集成到UZ的ESS产品中,用于现场数据收集和模型训练,提升安全健康预测能力并降低维护成本 [6][34] - 新材料发现:MU已帮助用户识别出多种新型电解质材料,并正进行商业化,包括提升ESS用LFP电池低温性能、提升EV用12%硅锂离子电池循环寿命、提升无人机用锂金属和100%硅锂离子电池循环寿命等 [6][18][19] - 股份回购计划:公司在第三季度执行了股份回购 [12] 问答环节所有的提问和回答 问题: 关于Hyzen合资企业(JV)的起源和机遇 - Hyzen JV源于分子宇宙企业用户的需求,用户在使用平台发现新材料后,请求公司直接生产和供应这些独家配方 [17] - JV为轻资本模式,公司控制90%股权,由Hyzen合同生产,公司销售给电芯制造商 [18] - 目前商业化重点包括提升ESS用LFP电池低温性能的配方、用于手机应用的高压LCO电池电解质、提升EV用12%硅锂离子电池循环寿命的配方 [18][19] 问题: 分子宇宙(MU)业务的货币化路径预期 - MU货币化是SaaS平台订阅和材料销售的结合 [21] - SaaS部分按不同层级(个人级、企业级)每月/每季度收取订阅费,企业级还可提供本地部署"盒子"解决方案(含硬件) [21] - 预期来自材料销售的营收将远高于SaaS平台的营收 [22] 问题: 分子宇宙企业级试用客户的最新进展 - 企业级试用客户数量已接近40家,已完成MU 1.0云端试用 [24] - 许多中大型企业客户在云端试用后,倾向于转向本地部署解决方案,公司正在推进"分子宇宙盒子"计划 [24] 问题: 企业级三个子层级(sub-tiers)的详细情况及订阅选项 - 三个企业子层级(Enterprise 1, 2, 3)在数据库大小、模型深度、知识专长上有所不同,类比为"博士生水平"、"博士后水平"、"资深科学家水平",响应时间和发现深度递增 [29][30] - Enterprise 1和2仅提供云端服务,Enterprise 3及更高级别的联合开发层级提供云端和本地部署组合,大型公司多偏好本地部署 [31] - 联合开发层级会整合客户自身数据训练专属模型 [31] 问题: UZ Energy业务的背景、市场前景及各营收渠道的乐观程度 - UZ Energy主营表后商业和工业储能应用,收购后公司正将MU的Predict功能集成其BMS,提升电池健康预测,减少客户投诉 [33][34] - 每个ESS电池包可视为一个"分子宇宙盒子",进行本地数据训练和安全预测,形成数据与收入的良性循环 [34] - 对各业务渠道增长展望:2025年UZ Energy营收预计1500-2000万美元,2026年ESS业务至少翻倍;无人机电池业务因韩国产能在非中国市场稀缺预计大幅增长;EV业务通过Hyzen JV供应新材料 [35][36] - 总体预计2026年总营收至少比2025年翻倍,甚至可能翻三倍 [36] 问题: 管理层对2025年末流动性水平的看法及业务扩张对现金消耗/CapEx的影响 - 预计2025年末流动性在1.95亿至2亿美元之间,资金充足 [42] - 业务模式为轻资本,UZ收购有助于带来正毛利率的收入增长,流动性足以支撑未来各渠道(ESS、无人机、材料、SaaS)的增长 [42] 问题: 分子宇宙2026年的路线图及其他被请求的功能 - 计划将MU功能从电解质材料扩展至电极、工艺优化、电芯设计和制造优化 [44] - 一些大型电池公司请求打造其专属的"分子宇宙",将其技术诀窍整合成便携式AI工具,公司正与此类客户合作此项目 [44] 问题: 用于机器人、无人机、UAM的2170和LMA软包电芯的最新状态及销售前景 - 无人机行业正围绕10安时软包电芯出现格式趋同和标准化,需求旺盛 [45] - 公司正在转换韩国忠州生产线的部分产能来生产此规格电芯,现有产能可满足当前需求,但观察到需求快速增长,市场前景乐观 [45]
SES AI (SES) - 2025 Q3 - Earnings Call Tran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