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与公司 * 纪要涉及的行业包括太空算力与商业航天、AI产业、光通信行业(含光模块、光器件、液冷技术)[1] * 提及的公司包括全球科技巨头(英伟达、谷歌、OpenAI、微软、Meta)、中国相关企业(南京蓝塔、普天科技、上海瀚讯、海格通信、中微科技、成长科技、航天电子、光迅、复旦微、中兴通讯、中际旭创、天孚科技、源杰科技、世佳光子、英维克、申菱、依顿电子)以及北美公司(Lumentum、Coherent Finisar)[1][2][3][4][5][6][7] 核心观点与论据 太空算力与商业航天 * 全球科技巨头积极布局太空算力,英伟达启动Starlink计划并于2025年11月2日将第一颗H100 GPU送入太空,谷歌启动"逐日计划"计划在2027年发射两颗TPU 6芯片[2] * 太空算力优势在于利用太阳能供电,其效率是地面供电的数倍,有助于解决能源短缺问题,商业模式逐渐成型,例如南京蓝塔尝试通过卫星互联提供B端服务[1][2] * 中国已开始布局三体计算星座,预计未来将发射1,000至3,000颗卫星,普天科技是重要供应商[1][3] * 太空算力和商业航天展现强劲发展势头,相关企业如上海瀚讯、海格通信等值得关注[1][3] AI产业现状与争议 * AI产业存在泡沫争议,论据是OpenAI未来几年预计投入约1.4万亿美元,但单季度营收仅40多亿美元,同时亏损超过100亿美元[4] * 北美市场对云服务提供商(CSP)的阶段性投资回报率(ROI)低于预期表示担忧[4] * 核心观点认为AI作为长期科技变革,价值体现需时日,目前基建侧发展迅速,但应用端需要逐步渗透,长远来看产业仍具有广阔发展前景[4] * AI投入与产出存在时间差是螺旋式上升的体现,预期的分歧是新一轮投资机遇[6] 光通信行业(含光模块、光器件) * 光通信行业发展显著,1.6T光模块及二排光模块订单良好,上游供应链如光芯片、硅光芯片及激光器等配套设施也在匹配[1][5] * 北美公司Lumentum和Coherent Finisar业绩超预期,Lumentum受益于数据中心互联,收入环比增长十几个百分点,EML供需缺口从10%扩大到20%-30%[2][7] * Lumentum正积极扩产(从4英寸晶圆扩展到6英寸),并布局大功率CW激光器和OCS技术,预计2026年底OCS收入可达1亿美元,Coherent同样通过扩产提升产能并积极拓展DCI订单[7] * 预计2026年1.6T光模块需求将达2000万至3,000万只,800G需求达4,000万至5,000万只,激光器(特别是EML和CW光源)需求旺盛[2][7] * 推荐关注中际旭创、天孚科技等龙头企业,以及源杰科技、世佳光子等激光芯片公司,谷歌预计在2025年第四季度或2026年初积极拉货[2][7] 液冷技术 * 液冷技术值得关注,英伟达预计2026年液冷市场空间将达70亿美元,其中CSP领域占30亿美元[2][6] * 英伟达在Fermi架构中采用微通道解决方案,使得冷板价值量可能翻3至5倍,液冷产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相关企业如英维克、申菱和依顿电子也在不断突破海外市场[6] 其他重要内容 * 中兴通讯等企业推动新技术应用,为行业带来创新机会[5] * 在新技术方面,建议关注CPO和OCS相关标的公司[7] * 涉及板卡芯片方面,如复旦微这样的公司也值得关注[3]
北美光通信企业当季业绩表现亮眼,英伟达、谷歌推进太空算力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