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日联科技20251107
日联科技日联科技(SH:688531)2025-11-10 11:34

公司财务业绩 * 2025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7.36亿元,同比增长41.54%[2],或7.37亿元,同比增长44.01%[4] * 2025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1.25亿元,同比增长18.83%[4] * 2025年前三季度扣非净利润0.96亿元,同比增长126.09%[2]或41.54%[4] * 2025年单三季度营业收入2.77亿元,同比增长54.57%[2][4] * 2025年单三季度归母净利润0.42亿元,同比增长48.84%[4] * 2025年单三季度扣非净利润0.36亿元,同比增长126.09%[4] 主营业务分行业情况 * 集成电路及电子制造X射线检测设备营收3.36亿元,同比增长51.23%,占总营收45.62%,毛利率48%[2][5] * 新能源电池检测设备营收1.63亿元,同比增长63.41%,占总营收22.10%,毛利率32.82%[2][5] * 铸件、焊件及材料X射线检测设备营收1.38亿元,同比增长16%,占总营收18.71%,毛利率39.66%[5] * 食品异物检测设备营收0.17亿元,同比增长56%,占总营收约2%,毛利率36%[5] * 备品备件及其他业务营收0.83亿元,同比增长约40%,占总营收约11%,毛利率接近61%[5][6] 新签订单与市场需求 * 2025年前三季度新签订单达10亿元人民币,月均新签订单超1亿元[2][7] * 预计全年新签订单将维持单月过亿规模[2][7] 重要产品与技术进展 * 纳米级开管X射线检测设备于2025年9月底实现小批量出货,打破国外垄断,应用于前道晶圆检测、先进封装和高端电子制造[2][8] * 截至10月底,纳米级开管X射线检测设备已有近10台交付,十多台订单在手[15][16] * 高端核心部件纳米设计员的发布有望助力进入高端检测场景[15] 并购活动与战略协同 * 完成对新加坡SSTI公司的并购,SSTI是半导体检测诊断与失效分析设备供应商,客户包括AMD、三星、美光、德州仪器和中芯国际等全球前20大半导体制造厂商中的一半[9][12] * 并购SSTI的交易以6倍动态市盈率完成,SSTI所在细分市场规模约100亿人民币[9] * 技术协同:日联科技的X射线检测(物理缺陷分析)与SSTI的光学检测(功能缺陷分析)形成强协同效应[10][29] * 制造协同:利用日联科技马来西亚工厂承接SSTI规模化生产,并计划在国内建设生产基地实现设备国产化[11] * 市场协同:利用日联科技海外销售网络(新加坡、匈牙利、马来西亚、美国)赋能SSTI,并借助国内主场优势深耕国内半导体客户[12] * 2025年1月收购美国Creative创新电子,主要看中其在美洲本土的渠道[13][14] * 2025年6月收购珠海玖源,该公司主要从事电力电子的电性能检测,尤其是锂电池的电性能检测[13][14] * 并购逻辑包括渠道与客户服务协同(如Creative)以及技术互补和赋能(如珠海玖源和SSTI),旨在非X射线检测领域形成完整解决方案,推动向工业检测设备平台化企业发展[14] 细分市场与应用场景 * 电子半导体是最大收入来源,占比约45%,其中集成电路占20%,电子制造占80%[15] * 集成电路收入主要来自后道封测端,如传统封装(BGA、QFN)及先进封装(TSV)[15] * 电子制造部分涵盖PCB光板、PCBA等场景,客户包括胜宏、东山、沪电、鹏鼎等PCB厂商,以及富士康、立讯、歌尔等PCBA厂商[15] * 高端半导体集成电路检测市场年需求约10至14亿人民币,公司目前仅占几千万,未来增长潜力大[17] * 电子制造市场年需求约30至40亿人民币,目前电子制造与半导体业务收入比例约为1:4,预计未来会达到1:3甚至2:3[17] * 未来增长点包括功率器件IGBT模块、HBM相关产品(TGV或TSV)等高端场景[16] 新能源电池(锂电)业务 * 2025年锂电业务订单量同比2024年增长三倍以上,占全年收入22%[18] * 2024年行业下行期业务收入仍同比增长4%,毛利率从23%提升至33%,2025年毛利率维持在33%以上[18] * 增长得益于选择性接单策略及国内竞争对手因低价竞争陷入财务困境[18] * 已与宁德时代等头部客户就固态电池展开合作研发并提供测试样机,一旦工艺定型将成为新增长点[18][19] 铸件焊件(文中亦称住建/居间饭店领域)业务 * 2025年新签订单同比增长60%,但因定制化设备交付周期延长,收入增长不显著[21] * 毛利率从2024年的35%-37%提升至2025年的接近40%[20][21] * 毛利率改善归功于核心部件如大功率射线源的自主研发和产业化突破[21] * 目前主要检测汽车零部件(发动机缸体、涡轮、一体化压铸车架等),非汽车领域市场占有率低,是未来拓展方向[21] 增长逻辑与核心竞争力 * 下游工业检测需求增加,特别是在电子制造、AI、HBM、新能源电池等新兴领域[22] * 在各工业领域市场占有率逐步提升,得益于长期行业经验和高端产品技术突破[22] * 过去五年收入规模持续增长,毛利率从34%以下提升至44%以上,主要由核心部件射线源的大批量产业化推动[22] * 高端设备销售比例增加,对收入和毛利改善有贡献[22] * 发展策略不依赖单一技术或赛道,通过多领域布局和打造综合检测平台实现稳健发展[29] 产能与供应链 * 2024年销售射线源1,500多只,确认1,300只,产能不到2,000台[23] * 预计2025年产能突破3,000台,前三季度已达2,000只,全年预计出货量接近3,000只,总产能约3,500只[23] * 未来计划每年保持30%-40%的复合增速,最大瓶颈是熟练工人短缺,正进行人才储备[23] 备品备件业务 * 备品备件业务毛利维持在60%以上,其中80%来自射线源独立销售[24] * 2025年前三季度该项收入约8,000万元,其中6,000多万元来自射线源独立销售[24] * 高端纳米材料和大功率材料的大批量产业化将进一步提高毛利,因价值更高(纳米射线源售价60-120万元 vs 微焦点射线源8-30万元)[25] 海外业务发展 * 2025年上半年海外业务收入占比首次超过10%,相比之前多年维持在5%以下有显著提升[3][26] * 目标在未来3至5年内将海外收入占比提升至30%以上[3][28] * 推进路径包括拓展海外标的和增强海外产能[3][26] * 已在匈牙利布达佩斯、马来西亚柔佛以及美国加州设有生产制造工厂,并建立自有销售网络和团队[27] * 目前主要跟随国内大客户(如宁德时代)在欧洲、东南亚等地扩展业务,未来计划利用当地产能和渠道抓住本地客户资本开支机会[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