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华菱钢铁(000932) - 2023年8月25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二)
华菱钢铁华菱钢铁(SZ:000932)2023-08-31 14:02

行业情况 - 2023上半年,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业绩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排名倒数,利润同比下滑97.6% [3] - 1 - 6月钢企亏损面44.57%,6月钢企亏损面收窄至38.04% [3] 公司上半年经营情况 整体业绩 - 实现营业总收入795.56亿元,同比下降6.00%,在2023年《财富》中国500强排行榜中位居第82名,排名上市钢企第二 [3] - 实现利润总额36.36亿元,同比下降24.35%;净利润32.10亿元,同比下降23.62%;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25.68亿元,同比下降32.79% [3] - 第二季度单季归母净利润18.80亿元,环比增长173%,同比增长10% [3] 经营亮点 - 业绩稳居头部:归母净利润预计继续排名上市钢企前三,湘潭区域净利润11.53亿元、娄底区域15.61亿元,业绩同比降幅低于行业;衡阳区域净利润4.43亿元,同比逆势增长89% [4] - 销研产协同创效:研发投入29亿元,占营业总收入的3.7%;重点品种钢销量854万吨,占比63%,较2022年提升3个百分点;实现5大类产品8个钢种国产替代进口 [4] - 出口销量提升:钢材出口销量85.35万吨,同比增长71.56%;出口收入66.07亿元,同比增长128.77%,无缝钢管、热轧板卷、宽厚板出口销量及增幅靠前 [4] - 产线装备升级:华菱湘钢精品高速线材生产线项目进入主体设备安装阶段;华菱涟钢冷轧硅钢产品一期项目第一步工程6月底投产,二期项目开工推进;华菱衡钢产线升级改造工程加速推进;VAMA二期项目投产,完成热成型钢试生产 [4] - 极致降本推进:工序成本同比降30元/吨;自发电量43.73亿kWh,同比增加0.72亿kWh;6月末资产负债率53.20%,较历史最高值降低33.70个百分点,上半年财务费用247万元,同比下降92.75%,较同期历史最高值降低12.45亿元 [5] - 转型改革深化:探索“数智化”转型,信息化项目上线;深化“硬约束、强激励”机制,15名中层管理人员因业绩不佳被调整;推动业务合并、流程优化,深化“三项制度”改革,主业劳动生产率保持行业先进水平 [5] 投资者问答 品种钢相关 - 品种钢指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盈利能力,满足客户终端个性化需求的钢材产品,是子公司核心考核指标之一 [6] - 计划到“十四五”末,特钢比例由目前10%左右提升至25%以上,远期提升至50%以上;巩固宽厚板竞争优势,延伸薄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加大无缝钢管产线升级改造 [6] 行业需求与盈利 - 上半年钢铁行业下游需求温和复苏,下半年预期修复,需求将改善,造船、风电、压力容器等需求亮眼,地产需求疲弱,汽车需求趋稳,基建保持高水平,工程机械、家电需求有波动 [6] 汽车板相关 - 汽车板合资公司VAMA专利产品按半年度确定基价,具备市场定价权,二期项目推进客户产品及产线认证,预计今年带来增量,双方股东论证建设三期项目可行性 [7] 二季度业绩改善原因 - 高炉完成检修,产销量环比增长约10%;品种钢销量及占比提升,购销两端价格错配,原料价格下跌;人民币贬值利好出口结算,有汇兑收益 [7] 产量“平控”看法 - 预计限产政策保持连续性,公司将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依法合规组织生产 [8] 华菱衡钢表现好原因 - 产线升级改造推进,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并控制成本;油价高位,油气领域需求好;海外油气需求旺盛,出口比例提升 [8] 出口情况 - 上半年海外油气行业需求高景气,人民币贬值利好出口,预计下半年油气领域需求景气度延续,出口保持较高水平 [8] 超低排放改造 - 华菱湘钢2023年底前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华菱涟钢和华菱衡钢2025年底前完成,改造正在推进,完成后将增加环保运营成本 [8] 硅钢产品 - 上半年华菱涟钢硅钢产销量约68万吨,同比略有下滑,因工业电机需求弱调整无取向硅钢产销量;取向硅钢基料产销量25万吨,品种覆盖齐全 [9] - 硅钢成品一期项目第一步已投产,二期项目开工推进,预计到2025年末形成年产约50万吨硅钢成品的能力 [9] 分红情况 - 2022年每股派发现金股利0.24元,年现金分红总额16.58亿元,现金分红比例26%,同比提升5.29个百分点,股息率在钢铁上市公司中排名前三 [9] - 未来将平衡资本性支出和分红关系,分红比例有提升空间 [9] 公司战略优势 - 坚持推动品种结构高端化转型升级,坚持“深耕行业、区域主导、领先半步”的营销与研发策略 [10] - 在洁净钢冶炼、高档汽车板生产、硅钢生产等领域积累成熟经验与理论基础 [10] - 深耕细分市场,与中船、卡特彼勒、三一重工等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加强与客户粘性 [10] - 强化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适应并引领下游客户需求升级,提升产品技术迭代升级能力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