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工地概念 - “智慧工地”是“智慧地球”理念在工程领域具现,是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广义指工地信息化,可实现工程可视化智能管理,提高工程管理信息化水平 [2] 发展背景 宏观环境要求 - 十八大提出建设目标,新型城镇化倡导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建设之路,呼唤能提供绿色、智能、宜居建筑产品的现代建筑业 [4] 行业挑战与企业转型 - 现代建筑业对行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企业面临挑战,战略从追求“资源获取能力”向提高“资源配置能力”转型升级 [5][6] 行业现状 项目与人员规模 - 2014年全国在建加开工项目将达61万个;全国注册一级建造师20万个,每年增6万人;全国注册二级建造师23万人,每年增8万人;全国施工阶段具备执业资格证书人员1573万人;2012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6267万人,比上年增加983万人,增长3.9% [10] 人员构成问题 - 工程项目人员施工力量有“代沟”,三个层级文化和经验差异导致生产无法有效落地,劳务工作单一,落实方案、保障质量进度及降低浪费成关键 [12][13] 管理手段问题 - 管理劳动强度大,同一建筑物不同人同一时间动作不同,管理者关注要命和主线工作,靠上人提高效率、靠汇报掌握信息,细项工作效益低 [14][15] 智慧工地功能与架构 功能 - 施工全过程模拟:通过三维动画仿真,合理布置功能区,检查场地问题,实现绿色施工 [19] - 施工过程模型应用:建立模型可得到建筑实体消耗量,拆分实时消耗,优化配置材料、现场管理及过程交底验收 [20] - 劳务分包管理:劳务信息管理系统化,安全教育个性化,考勤自动化,用工数据积累用于科学决策,劳务验收让工作质量可视化 [21][22] - 项目看板与移动管理:提供进度、质量、安全数据及外部事件信息,帮助管理者及时获取管理数据 [24][25] - 协同应用:减少工地不同岗位沟通成本,为决策者提供全景数据 [26] 架构 - 碎片化应用:包括PAD应用端、智能手机端等,解决建筑行业项目分散、人员移动性强和现场环境复杂制约信息化推广问题 [17] - 大协同、大数据:提供及时有效准确信息,促进企业数据积累、共享,支撑知识复用和可持续提高 [18] 智慧工地标准 - 工地大模型、工地大数据、工地大协同、应用碎片化 [28] 业务布局 施工业务布局 - 2014年完成基本布局,2015年丰富工程施工阶段业务,覆盖全部岗位应用,打造以智慧工地为核心的工程施工业务信息化 [29] 硬件布局 - 2014年开始布局工程施工业务硬件并取得一定成绩 [30]
广联达(002410) - 2014年11月3日调研活动附件之演示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