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icon
搜索文档
政策引导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升级 为科技文化企业拓宽融资渠道
政策引导 - 国家多部门联合印发《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工作方案》推动服务升级,拓宽科技、文化企业融资渠道[2][5] 试点地区 - 在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等省市开展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工作[6] 服务模式创新 - 鼓励商业银行拓宽质押范畴、开发产品、探索金融产品;鼓励金融机构探索证券化业务;鼓励信托公司开展知识产权信托[6] 银行贷款业务 - 政策鼓励银行将数据纳入质押范畴,以数据资产增信,江苏优化数据登记制度利于质押融资[7][8] 资产证券化 - 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可助中小科创、文化企业融资,北京有有益探索,入池企业有筛选标准,要求上一年度营业收入5000万元以上、净利润为正,近两年资产负债率不高于70%[9][10][11] 知识产权信托 - 分为管理型和融资型,管理型通过转让、许可变现,融资型转让收益权融资后溢价回购[12]
政策引导银行业加快发展碳金融 绿色金融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引导银行业加快发展碳金融,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主要从支持碳市场建设、围绕碳账户创新金融服务、推进气候投融资三方面开展工作 [2][7][8]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一、多措并举支持碳市场建设,做大碳金融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相关意见提出聚焦“双碳”目标健全绿色金融体系,《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首要任务是加强重点领域金融支持,包括支持碳市场建设,碳排放权交易可推动企业减碳和能源结构调整 [8] - 《方案》提出多项支持碳市场建设措施,银行保险机构要支持碳交易市场建设、完善配套金融服务、开展碳金融业务,通过运用涉碳数据、加强项目对接、支持低碳技术开发为碳市场建设作贡献 [9] - 碳账户体系建设是发展碳金融基础工作,《方案》鼓励银行保险机构运用涉碳数据拓展绿色金融服务场景,其建设和涉碳数据运用是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前提,为气候投融资提供指引和收益参照 [9] 二、围绕碳账户创新多元金融服务,提高涉碳数据开发利用程度 - 碳账户成为金融定价依据之一,银行企业碳账户是授信参考因素,个人碳账户是贷款利率定价参考因素,《方案》鼓励银行保险机构运用涉碳数据拓展绿色金融服务场景,提高涉碳数据开发利用程度推动碳普惠机制落地 [10] - 青海省银行机构探索企业碳账户开发利用模式,人民银行青海省分行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对减排成效显著企业给予差异化优惠支持 [10] - 民生银行推出“民生碳e贷”,将“碳评价”纳入授信体系,实现企业节能减排与银行绿色金融业务创新“双赢” [11] - 银行推出的个人碳账户交易属性更强,多数银行开发利用集中在积分商城权益、信用卡额度层面,将个人碳积分纳入小额普惠贷款授信标准是主流做法 [11] - 浙江衢州衢江农村商业银行将个人碳账户积分与信贷业务结合,推出“点碳成金贷”,根据碳积分等级提供差异化优惠政策 [12][13] 三、加强项目对接、创新金融服务,从“减缓”和“适应”两方面推进气候投融资 - 气候投融资是绿色金融重要组成部分,支持范围包括减缓和适应两方面,减缓气候变化有调整产业结构等五条途径,提高适应能力要提高重点领域适应能力和加强基础能力建设 [14] - 《方案》引导金融机构做好气候投融资项目对接,强化金融服务,甘肃省出台气候投融资政策制度,建成项目库,农业发展银行甘肃省分行对光伏发电项目投放9.8亿元贷款,“搭建产融对接平台+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是项目落地路径之一 [15] - 为低碳技术提供资金支持可减缓气候变化,碳捕集、封存及再利用技术可减少碳排放,应用于高碳行业,其项目融资有四种方式,银行授信依赖碳减排效益测算方法完善 [16] - 发展气候适应型农业是气候投融资热点领域,银行信贷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发展银行创新信贷产品和模式,支持相关项目提升气候适应能力 [17]
春耕正当时:我国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政策推动 - 农业农村部围绕中央一号文件印发实施意见,部署8方面40项举措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6] - 四部门联合印发通知,扩大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范围,新增6个农机种类,各省份补贴农机种类范围上限提至12个[8] - 部分重点机具补贴标准提高,报废水稻抛秧机新购置同种类机具按不超50%提标,采棉机单台最高报废补贴提至8万元,部分设备按50%提标[9] 农机市场 - 1月份农机市场经理人信心指数达60.5,环比、同比大幅提升进入景气区间[7] - 山东潍坊高端智能拖拉机占比超80%[7] 智慧农业 - 无人机技术使农田监测与精准施药效率提升数倍,人工智能算法可动态调整种植策略[10] 地区实践 - 新疆农机装配北斗导航系统,用手机程序校准精度[10] - 内蒙古呼和浩特采用多项技术建设农业产业园,实现果蔬全季生产、品质产量双提升[10] - 重庆打造高标准、宜机化农田,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11] 航天育种 - 2024年随嫦娥六号往返的200克新疆牧草种子3月初解封试种[11] - 搭载神舟十四号的新疆牧草种子种植后产量比普通种子提高1/3[11]
高频数据观察:乘用车销售延续高增,原油价格显著上涨
上游行业 - 煤炭价格持续走低,12月31日秦皇岛港Q5500k动力末煤平仓价报收765元/吨,较月初下跌6.4%[8] - 国际油价上涨,12月31日WTI、布伦特油价分别报收71.7美元/桶、74.6美元/桶,较月初分别上涨5.3%、3.9%[9] - 铜铝价格震荡下跌,12月31日LME铜、铝现货价格分别报收8706美元/吨、2516.5美元/吨,较月初均下跌1.9%[11] 中游行业 - 钢材价格分化,12月31日螺纹钢、热轧板卷价格分别报收3497元/吨、3510元/吨,较月初分别变动+1.0%、-2.8%[14] - 水泥价格小幅下跌,12月31日全国水泥价格指数报收130.1点,较月初下跌2.9%[14] - 玻璃库存续降,12月26日全国浮法玻璃样本企业总库存4522.4万重箱,周环比减少2.9%[16] 下游行业 - 地产销售边际回升,12月全国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日均面积49.8万平方米,环比上涨27.6%[17] - 乘用车销售延续高增,12月1-22日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日均销量为7.7万辆,环比增长14%,同比增长25%[19]
PMI保持连续三个月扩张
制造业 - 2024年12月中国制造业PMI为50.1%,连续三个月稳定在扩张区间[2][8] - 新订单指数为51%,较11月上升0.2个百分点,连续4个月上升[9] - 大型企业PMI为50.5%,中型企业PMI为50.7%,小型企业PMI为48.5%[10] - 消费品行业PMI为51.4%,装备制造业PMI为50.6%,高耗能行业PMI为48.8%[10] - 生产指数为52.1%,消费品制造业生产指数升至53%以上[11] 非制造业 - 2024年12月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2.2%,比上月上升2.2个百分点[13] - 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2%,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2.0%[13] - 非制造业新订单指数为48.7%,比上月上升2.8个百分点[13] 政策与展望 - 2025年将继续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预计家用电器、汽车等市场消费会明显改善[14]
12月资金面观察:年末资金面宽松,春节前降准概率较高
12月资金面走势 - 2024年12月流动性充裕,央行通过逆回购操作对冲资金需求,并缩量平价续作MLF,保持整体合理均衡 [5] - 12月2日当周有14862亿元7天期逆回购到期,央行在月初连续回笼多余流动性 [5] - 12月16日当周有14500亿元MLF及1200亿元国库现金定存到期,央行通过7531亿元逆回购操作缓解市场流动性压力 [5] - 12月25日央行开展3000亿元MLF操作,缩量续作反映市场流动性充裕 [5] 资金利率走势 - 2024年12月受月中税期及月末跨年需求影响,月中及月末利率有所走高 [7] - DR007从月初1.86%走高至12月17日,随后下行至12月24日的1.49%,跨月末12月31日报收于1.98% [7] - 12月LPR维持不变,1年期LPR为3.1%,5年期以上LPR为3.6% [8] - DR007的12月月度利率为1.71%,比11月高4个基点 [10] 2025年1月资金面展望 - 2025年1月资金面或受多重因素影响阶段性收紧,包括银行加快信贷投放、跨年逆回购集中到期及1月缴税高峰 [11] - 2025年1月公开市场至少有16482亿元到期,其中逆回购到期6532亿元,MLF到期9950亿元 [11] - 机构预计春节前降准概率较高,降准可维护市场流动性并降低银行负债成本 [11] - 央行可能通过买断式逆回购、国债买入等工具熨平资金面波动 [11] 货币政策展望 - 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适时降准降息 [12] - 央行将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12] - 货币政策将根据经济形势灵活调整,体现支持性成效 [12]
专家建言献策助力中国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 2024 年 12 月 31 日 一、我国各地的油茶科研成果丰硕………………………………………………………………………………………………………………………………………………… 4 | --- | --- | --- | |----------|-------------------------|----------------------------------------------------------------------------------------------------------------------------------------------------------------------------------------------------------------------------------------------------------------------------------------| | | | | | | | 专家建言献策助力中国油茶产业高质量 | | | | 发展 | | | 作者:李生东 陈运刚 | 我国食用植物油进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