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vo进军家庭机器人赛道 - 公司已成立机器人Lab部门,隶属于中央研究院,负责机器人产品孵化与预研工作,并高薪招聘机器人领域人才,如技术规划专家最高年薪超120万元[1] - 公司定位清晰,计划将服务数亿终端用户的能力移植到机器人,聚焦孵化机器人的"大脑"和"眼睛",依托AI大模型与影像技术积累,目标让机器人实现场景理解与需求响应[3] - 产品规划采取"渐进突围"策略,预计3-5年推出原型机,理想中的家庭机器人正式上市需10年以上,期间可能针对特定场景推出功能型产品[3] 技术优势与布局 - AI能力:公司自研蓝心大模型矩阵(语言/语音/图像/多模态)已应用于终端,AI Agent训练将成为机器人核心,其视觉理解技术(如vivo看见功能)可迁移至机器人视觉识别[8] - 空间感知:影像技术积累(TOF 3D技术、微云台防抖、VCS仿生光谱)为机器人空间定位与导航避障奠定基础,2024年发布的X100 Ultra支持3D影像,是机器人与物理世界交互的关键[9] - 混合现实协同:MR头显产品vivo Vision积累的空间感知与交互能力将复用至机器人,MR技术被视为机器人必备能力[10][12] - 专利储备:2024年公开机器人控制方法、基于MR的交互方法等专利,并提前布局6G通信以解决机器人云端算力依赖问题[13] 行业背景与竞争格局 - 市场潜力:家庭服务机器人被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领域,老龄化趋势推动家务/陪伴/教育监护需求,行业企业数量达45.17万家(截至2024年底),融资活跃[3][16] - 手机厂商竞逐:苹果组建数百人团队开发家用机器人,预计2028年量产,技术储备包括空间感知系统ARMOR;三星推出Bot Handy服务机器人与伴侣机器人Ballie[15] - 产业逻辑:机器人被视为联接物理与数字世界的桥梁,手机厂商凭借技术复用(影像/AI)、供应链话语权、用户数据与场景理解能力,可平滑切入赛道[18] 战略逻辑与产业趋势 - 技术复用路径:手机技术(5G/AI/影像/芯片)积累可迁移至机器人,形成"硬件-数据-场景"闭环,公司专注"大脑"与"眼睛"研发,其余交由供应链[18] - 行业分工趋势:机器人产业未来将高度分工,类似手机产业链模式,头部手机厂商因技术积累与用户规模占据主动权[19] - 长期主义布局:公司以"埋头种因"文化持续投入,影像技术十年研发经验将复制至机器人领域,为下一代产业浪潮做准备[19]
百万年薪抢人,vivo为何押宝家庭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