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东盟绿色经济合作新范式
01315绿色经济(01315)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2025-03-27 14:25

文章核心观点 东盟与中国的绿色经济合作开创区域可持续发展新范式,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区域经济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但合作存在现状与挑战,也有互补优势,需构建新范式路径推动合作 [1] 中国 - 东盟绿色经济合作的现状与挑战 - 合作形成“超常规增长与结构性失衡并存”格局,2023 年双边绿色产品贸易额突破 480 亿美元,较 2015 年增长逾五倍,清洁技术贸易集中度 CR3 指数达 0.68,市场分布高度不均衡 [2] - 可再生能源领域,2022 年中国光伏组件占东盟新增装机量 62%,市场渗透率国别差异大,越南市场占有率突破 75%,菲律宾不足 30% [2] - 交通基建领域技术扩散梯度差异突出,中老铁路与雅万高铁技术领先,但区域内 7 个国家未建立跨境基建项目全周期环境评估制度 [2] - 东盟成员国绿色转型“三维分化”,发展能级差序化衍生治理困境,技术、制度、实践层面均存在矛盾 [3] - 机制碎片化制约协同治理效能,区域绿色治理体系面临“机制丛林”挑战,绿色项目核准流程多,跨境清洁能源走廊项目技术改造成本增加 [3] 中国 - 东盟绿色经济合作的互补优势 - 形成“技术 - 资源 - 文化”三元耦合优势,技术端中国全产业链优势与东盟可再生能源潜力纵向互补,资源端东盟生物多样性与中国生物技术研发能力结合,文化维度双方理念契合 [4] - 合作呈现“柔性适配”特征,技术转移精准适配,还延伸至绿色金融创新,为区域碳定价机制协同提供潜在突破口 [4] 构建中国 - 东盟绿色经济合作新范式的路径建议 - 标准协同需构建弹性化多层对接体系,设计三级标准框架,推动绿色供应链标准互认,建立跨境环境标准缓冲带,设立协调机构,开发转换工具 [5] - 技术合作应建立需求导向的本地化创新链,聚焦特色场景开发绿色技术包,设立联合创新中心,构建闭环体系 [5][6] - 金融支撑需创新风险分层的投融资工具组合,设计结构性产品,开发数字信贷快速通道,探索碳金融创新,推动碳汇资源与碳市场联动,开发碳信用产品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