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形机器人,少一点“腾空”,多一点“落地”
特斯拉特斯拉(US:TSLA) 36氪·2025-04-02 15:30

人形机器人技术发展现状 - 全球人形机器人技术展示集中在舞蹈、空翻等表演性功能,但实际应用已开始渗透工业场景[1] - 东风柳汽宣布将部署20台优必选Walker S1工业人形机器人,这是全球首次批量应用于汽车制造工厂的案例[1] - 特斯拉Optimus Gen3在工厂执行电池分拣等任务,替代人工效率提升30%,未来将拓展至焊接、喷涂等危险工序[2] 工业应用案例与效率提升 - Figure AI人形机器人在宝马工厂执行物流分拣,日均工作20小时,任务中断率低于0.3%[4] - Apptronik Apollo机器人在奔驰匈牙利工厂试点,零部件配送效率提高40%,人力成本降低32%[4] - 优必选Walker S1在极氪工厂实现多场景协同作业,包括总装车间分拣、质检区精密装配等复杂任务[4] 中美产业竞争格局 - 美国制造业若采用人形机器人,理论上590万台(现工人数一半)即可维持2.4万亿美元产出[7] - 中国制造业工资为美国1/4,2024年工业机器人安装量占全球50%,供应链集群成熟[7] - 中国工信部明确聚焦3C、汽车等领域打造示范产线,推动人形机器人从"炫技"转向生产力[8] 技术突破方向 - 特斯拉Optimus实现蒙眼行走和理解"将工具放入工具箱第三层"等复杂指令[12] - Figure AI推出通用具身智能模型Helix,支持两台机器人协作解决长期操作任务[12] - 优必选开发BrainNet架构和IoH中枢,研发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多模态推理大模型[13][14] 产业化挑战 - 现有大语言模型缺乏物理常识,无法处理"感知-推理-交互"闭环[9] - 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技术仍处于实验室向产业化突破的关键阶段[14] - 行业需从表演展示转向真实场景应用,关注具身智能等核心技术突破[10][11] 未来发展趋势 - 人形机器人正从"替代工具"向"协作伙伴"进化,开启人机共融的智能制造新时代[14] - 工业场景落地将驱动技术突破,但其他应用场景仍需长期发展[14] - 行业需要更多像比亚迪、华为那样专注核心技术的企业推动实质性进步[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