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战略转型 - vivo以AI为核心推动技术革命,从影像技术延伸至混合现实头显和家用机器人领域,试图打破传统消费电子边界[1] - 公司提出"手机是连接人与数字世界的桥梁",并认为机器人将成为联接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桥梁[4] - 成立机器人Lab,聚焦家庭场景需求,计划通过"沿途下蛋"策略逐步实现陪伴型机器人向家务、安防等功能迭代[5] 技术布局与突破 - 混合现实头显vivo Vision具备双重使命:弥补手机沉浸式体验短板,同时作为未来机器人的"眼睛"[3] - 复用手机端影像算法与3D感知技术构建物理世界数字孪生,蓝心大模型实现环境实时推理决策[3][7] - 采用"双轨并行"算力提升策略:定制手机芯片提升端侧算力(当前支持30亿参数模型),同步开发更高算力硬件训练大模型[6] - 通过AI大模型革新影像技术,用推理替代暴力计算,实现暗光场景动态优化成像,准确率达90%以上的眼科筛查功能[8][9] 产品生态构建 - 混合现实头显反哺手机视觉算法进化,形成技术闭环[7] - 机器人产品依托手机业务积累的蓝心大模型、空间感知能力和用户洞察数据,快速适配新需求[5] - 智能终端重新定义为具备环境感知、自主决策、多模态交互三大能力的"伙伴"而非工具[7] 技术普惠与社会价值 - AI影像技术向医疗、教育领域渗透,公司角色升级为"社会刚需解决方案提供者"[9] - 为视障/听障群体开发实时辅助功能,如环境声音转文字、视觉信息转语音[12] AI安全治理体系 - 构建数据生命周期(防低质量/恶意数据污染)和业务生命周期(算法安全防护)双维度治理框架[11] - 实施研发全流程安全介入:支付前二次生物验证、生成内容强制数字水印、端侧实时拦截Deepfake[12] - 采用动态平衡的治理模式,既非保守防守也不野蛮开拓,推动AI从工具进化为伙伴[14] 行业趋势洞察 - AI正经历从信息智能到物理智能的质变,"具身智能"革命对终端技术提出新挑战[7] - 未来十年竞争焦点在于用技术体系连接更多场景,而非单点突破[14]
博鳌解码:从混合现实头显到家庭机器人,手机如何跳出固有城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