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核心观点 - 美国“对等关税”政策引发全球资产巨震,中国资产韧性凸显,多家机构看好科技主线,中国科技资产重估处于早期,未来将沿三重路径展开,市场定价体系将重构,投资港股互联网及AI科技板块或是更优选择 [1][4][5][8] 中国科技资产重估现状 - 2月以来港股率先起势,虽有波动但仍被认为有空间,“东升西落”叙事增多,反映全球资本对中国资产风险偏好提升 [2] - 截至4月10日,香港恒生指数动态市盈率约位于2010年以来的56.06%分位,沪深300指数约位于43.64%分位,中国资产当前估值不贵 [4] - A股科技板块经历阶段性估值扩张后进入分化调整期,人工智能等高景气赛道市盈率突破历史中枢;港股市场因流动性折价与地缘因素压制处于估值洼地,恒生科技指数深度折价与盈利预测上修错配 [4] 中国科技资产重估逻辑 - 核心逻辑是“科技价值发现 + 产业升级验证”,科技和制造需同时发展,是从成本中心到价值中心的范式转换 [2][3] - 短期看,中国AI技术突破打破“中美科技代差”悲观预期,推动全球资金对中国科技资产再配置;长期看,中国通过“新质生产力 + 并购重组”重构产业链附加值 [2] 中国科技资产重估路径 - 中长期将沿着“技术突破兑现—政策乘数释放—产业链价值重塑”三重路径展开 [1][5] - A股需通过AI与智能驾驶、低空经济等产业融合实现技术溢价向盈利增量转化;港股受益于国际资本再配置与中概股回归红利,估值修复动能将随离岸市场风险偏好改善释放 [5] 未来科技定价核心逻辑变化 - 未来3 - 5年核心驱动围绕技术突破、政策赋能与产业链重构三重维度展开 [6] - 技术上,人形机器人和商业航天领域预计2025年迎来规模化量产拐点;政策上,央国企通过并购重组等提升市值管理能力;产业链上,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突破窗口打开 [6] - “研发正估值”将成未来市场对科技定价核心逻辑,估值体系转向“主业PE + 创新业务PS”双轨模型,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与创新业务转化效率成关键指标 [6] 投资建议 - 投资者可采取“杠铃策略”平滑波动,更看好港股互联网和AI科技板块 [8] - 4月9日南向资金净买入港股355.87亿港元创历史新高,中长期港股对南向资金吸引力将强化 [8][9] - 未来A股和港股分化将沿资金属性、产业映射、政策弹性三条轴线深化,两地市场将形成双循环格局建立新动态平衡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