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加坡媒体:“我不是机器人”的验证测试曾令人烦躁,如今却变得危险

文章核心观点 验证码原本用于防止机器人滥用网站资源,但如今不仅无法有效阻止高级机器人,还让人类用户不胜其烦,甚至成为黑客诱骗工具,而真正高效安全的替代品尚未普及,网站应承担网络安全责任,用户也需保持警惕 [1][2][3][4][5] 验证码现状 - 验证码成为黑客诈骗工具,2024年底这类诈骗活动席卷全球,今年2月新加坡警方与网络安全局提醒公众警惕社交媒体上用验证码引导加入投资骗局社媒群组 [2] - 随着技术升级,验证码愈发复杂,但机器人几乎可100%正确识别扭曲文本验证码,人类正确率仅为50% - 84%,2024年9月瑞士研究人员开发的机器学习程序可完美破解图像验证 [3] - 验证码部署和维护成本不低,用户常陷入“无限验证码循环”,体验差导致许多用户直接关闭页面 [3] 验证码起源 - 验证码全称是“全自动区分计算机和人类的图灵测试”,由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研究人员在20世纪90年代末发明,最初目的是防止机器人滥用网站资源 [2] 替代验证方式 - 有些公司引入新技术,通过后台监测鼠标移动、打字速度和浏览行为判断是否为人类操作,但因“收集用户行为数据”的不透明性引发隐私担忧 [3] - 目前最可靠的验证方式仍是生物识别或政府ID扫描,但实施效果不理想,如“World”项目扫描眼球引发反感,已在多个国家遭禁用,政府级身份验证不适用于日常网购等低风险活动 [4] 应对建议 - 网站应主动承担起网络安全责任 [5] - 用户若被繁琐验证码折磨可直接离开,付款、登录时不要仓促或无意识操作,遇到可疑验证程序应选择跳过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