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吴玮杰:大模型进入“反思与沉思”时代 AI将深度变革教育形态

文章核心观点 智谱副总裁吴玮杰在“AI赋能教育”研讨会上阐述大模型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包括模型能力跃升、面临的挑战及未来方向,强调与天立教育合作要安全合规地进行大模型应用创新 [1][2][6] 会议信息 - 4月11日“AI赋能教育:探索转型升级与应用实践的新路径”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1] - 会议由中国经营报社与天立国际联合主办,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协办 [1] - 多位政策、科研、企业与教育一线专家学者和从业者围绕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融合与落地进行探讨 [1] 大模型发展阶段 - 第一阶段是预训练本身 [2] - 第二阶段是把预训练里的知识跟文本、图片和用户意图对齐,激活预训练知识 [2] - 第三阶段是“自学习”阶段,模型具备“反思”和“沉思”能力 [2] 模型能力及应用 - “反思”是模型针对确定性问题多轮推理得出精确答案,如GLM - Zero模型,能提升数学题解答分数,可应用于K12教育 [2][3] - “沉思”是模型面对不确定问题与外部交互生成深度分析结论,如GLM - Z1 Rumination模型,可服务学术研究等高阶教育目标 [2][3] - 大模型能力升级有望打破教育“不可能三角”制约,提供个性化、规模化、公平化教育 [4] - 智谱在中学设AI心理对话室,模型可成为学生情感陪伴者和倾听者 [4] AI在教育领域面临的挑战 - 部分教育科技公司用AI合成“名师声音”存在伦理问题,需提前提示家长 [5] - 内容安全问题是AI领域“灰犀牛”,模型需有安全过滤机制 [5] - 大模型数据来源涉及版权、确权等复杂问题,很多行为处于灰色地带 [5][6] 应对措施及建议 - 智谱投入资源建设“安全围栏”,为训练任务设定安全引导策略 [5] - 国家需尽快制定大模型应用的法律框架与行业准则 [6] 未来方向 - 2025年将成为“智能体元年”和“开源元年”,智谱将开源更多模型 [6] - 教育场景需要“合适”的模型,中型模型在推理能力和部署成本间平衡更好 [6] 合作意向 - 智谱未来和天立教育合作不仅要场景化落地,更要安全、合规、可控地进行大模型应用创新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