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刹不住车了?一季度营收继续下降9.67%,乐普医疗何时否极泰来?

业绩表现 - 2022年为业绩高峰,营收106.09亿元(同比持平),净利润22.46亿元(+26.15%),扣非净利润21.44亿元(+15.55%)[1] - 2024年营收61.03亿元(-23.52%),净利润2.47亿元(-80.37%),扣非净利润2.21亿元(-80.28%),创上市以来最低纪录[1] - 2025年Q1营收17.36亿元(-9.67%),净利润3.79亿元(-21.44%),扣非净利润3.37亿元(-26.08%)[1][2] -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4.19亿元(+196.09%),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2.46%(减少0.52个百分点)[2] 资产减值影响 - 2024年商誉及其他资产减值损失合计2.51亿元,影响净利润2.17亿元,主要涉及收购苏州博思美(减值5928万元)、乐普装备(减值366万元)、应急产品存货(减值1.36亿元)、新冠POCT无形资产(减值1579万元)及中止研发药品技术(减值3679万元)[3] - 剔除减值影响后扣非净利润4.38亿元,仍同比下降64.94%[3] 业务板块表现 - 医疗器械业务营收33.26亿元(-9.47%),药品业务营收17.58亿元(-42.25%),医疗服务及健康管理营收10.19亿元(-19.24%)[4] - 核心仿制药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经历集采价格跳水超90%,2024年仿制药收入同比下降46.5%至14.09亿元[6] 外部环境挑战 - 心血管器械领域面临微创医疗等国内企业竞争及波士顿科学、美敦力等技术压制[5] - 带量采购导致产品中标价格不确定性,院外市场受"四同药品"政策影响,OTC终端销售受阻[6][7] - 医疗反腐导致医院新产品引入审慎,商业推广受限[7] 创新与转型布局 - 研发费用同比减少12.49%,研发人员数量减少23.33%至1285人[6] - 心血管创新产品组合包括药物涂层球囊、生物可吸收支架等已商业化,结构性心脏病创新产品如氧化膜封堵器陆续上市[9] - GLP-1三靶点创新药MWN101注射液完成II期临床试验[10] - 消费医疗领域布局眼科、皮肤科填充剂产品,4款进入注册申报阶段[11] - 海外业务覆盖冠脉通路等产品,累计获得FDA认证34项、CE认证213项[11] 行业需求基础 - 2023年中国冠心病介入治疗病例数163.6万例(+26.44%),老龄化推动心血管疾病需求持续增长[8] - 公司拥有无载体冠脉药物支架等多项"国产首创"产品技术积累[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