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形机器人“赛马”,是“科技感”还是真科技?

人形机器人技术进展 -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北京举行 20支参赛队完成21.0975公里赛程 冠军"天工Ultra"成绩2小时40分42秒 广州机器人"小海"实现无跌倒无宕机零人工干预 [1] - 比赛通过陪跑人员提供遥控、冷却液喷洒和电池更换支持 体现技术实操需求 赛事旨在通过极端环境测试传感器精度、芯片运算和算法智能性 [1] 应用场景拓展 - 广交会首次设立服务机器人专区 魔法原子公司人形机器人"小麦"售价70万元 具备门店导购和工厂搬运能力 通过强化学习掌握工具使用 在工厂点胶工位成功率和效率提升数倍 [2] - 南京天创电子推出全球首款防爆人形机器人"天魁1号" 适用于石油化工等高风险环境 执行巡检和应急任务 已进入小批量试产阶段 [2] - 当前应用集中于工业场景的物料搬运和快递分拣 以及营业厅展览引导 功能呈现垂直化和碎片化特点 家用场景如叠衣做饭尚未成熟 [3][4] 产业发展规模 - 中国11家人形机器人整机厂商启动量产计划 其中6家厂商2025年产量规划超千台 包括宇树科技、优必选等企业 [6] - 202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产量预计超1万台 市场规模达82.39亿元 占全球50%份额 产业从技术验证向规模化商用过渡 [6] - 全球38%人形机器人供应链企业位于中国 其中57%集中在粤港澳大湾区 广东具备制造业基础和应用市场优势 [7] 政策与战略布局 - 广东发布《现代化产业体系2025年行动计划》 强化人形机器人技术攻关和产业布局 推出"机器人+"行动挖掘应用场景 [8] - 战略重点聚焦"大脑"(AI芯片与算法)、"小脑"(运动控制与实时反馈)和"肢体"(轻量化材料与精密执行器)三层技术架构 [8] - 产业有望复制新能源汽车发展路径 广东机器人产业预计形成超万亿产值 3-5年内实现规模化落地 [7] 技术挑战与市场质疑 - 工业场景中轮式移动机器人在安全性和效率上优于人形结构 人形机器人需结合具体场景评估形态必要性 [10] - 当前均价70万元的人形机器人使用成本高昂 超过长期家政服务费用 常态化盈利能力尚未验证 [11] - 存在"恐怖谷效应"心理挑战 过度拟人化可能引发负面情绪 发展需以解决真实需求为核心导向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