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深圳就能造出完整的机器人” 对话AIRS刘少山谈深圳具身智能如何良性“进化”
深圳具身智能产业优势 - 深圳具身智能供应链占全国份额50%以上 核心零部件企业高度集聚 可实现完整产品本地化制造 [2] - 华为 比亚迪等龙头企业及云鲸 库犸 安克创新等专业机器人企业已积累扫地机器人 割草机器人等技术 可复用于具身机器人领域 [2] - 企业凭借现有技术积累和真实场景验证 进入具身领域发展更稳健 且有良好营收支撑 [2] 政策扶持与场景开放 - 深圳设立100亿元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基金 全年开放市政环卫 应急救援 医疗康养等100个应用场景 [1] - 政策侧重补贴应用场景而非整机 通过"赛马"式竞争机制引导企业商业化落地 避免资金浪费 [3] - 场景开放助力企业探索商业化路径 形成良性竞争 反哺中上游产业链发展 [1][3] 产业链结构分析 - 上游零部件与新能源智能车供应链重合度达80%以上 有汽车场景支撑发展稳定 [3] - 中游AI大模型领域与全球水平差距明显缩小 目前处于并跑状态 [3] - 下游应用场景丰富但处于起步阶段 需政策引导缩短市场化发展周期 [3] 技术发展与商业化阶段 - 人形机器人处于L2向L3跃升阶段 需解决成本高昂和场景泛化能力不足问题 [4] - 达到L3通用级别且成本低于人工需5年以上迭代周期 方可实现大规模商业化 [4] - 技术研发持续进化 投融资市场存在估值过高现象 类似自动驾驶发展历程 [1][4] 应用场景发展路径 - 优先取代人类无法完成或成本过高的工作 如应急救灾场景 [5] - 工业场景已出现"中间态"机器人形态(轮式/双臂/单臂)可承担特定任务 [5] - 人形是长期进化目标 "中间态"可帮助企业获得营收并打磨技术 逐步走向最终形态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