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跑完“半马” 人形机器人何时“跑”进百姓家

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 -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北京亦庄举行,"天工"机器人以2小时40分钟完赛,展示出稳定平衡能力 [1][4] - 2025年人形机器人产业有望从"技术验证期"向"规模化商用期"过渡,全球具身智能市场规模预计达195.25亿元 [1] - 2024年上半年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融资额突破50亿美元,相当于过去五年总和 [2] 技术发展里程碑 - 人形机器人发展三大里程碑:1973年日本早稻田大学首台双足机器人、2000年本田ASIMO、2013年波士顿动力Atlas [3] - 国内企业采用"整机集成、关键零部件自研"路线,产品已具备稳定行走、跑跳等基本功能,技术比肩国外 [3][4] - "天工"机器人成功连续攀爬100多级台阶,为极端环境作业奠定基础 [5] 核心技术与突破 - 具身智能由"大脑"(AI大模型)、"小脑"(运动控制算法)和本体三部分构成 [3] - 灵巧手技术是最大难点,目前最多实现19个自由度(人手21个),由741个零件组成 [10] - 仿真训练和散热技术突破使机器人能完成21公里长跑,关节导热和风冷技术是关键 [5] 商业化应用进展 - 工业场景需求迫切,已在汽车制造、电子制造等领域应用,工作效率达熟练工人70% [6][7] - 我国汽车制造业存在约34万台人形机器人潜在需求 [6] - 国产人形机器人单台成本约70万元,核心零部件缺乏统一标准制约产业化 [7][8] 政策支持与产业链 - 2023年11月工信部将人形机器人提升至与计算机、智能手机同等地位 [7] - 2024年"具身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各地加速布局产业链 [7] - 行业现状类似2018年新能源汽车,有望复制其发展路径成为新增长极 [8] 家庭应用挑战 - 模拟家庭环境任务完成率仅58.3%,较工厂场景下降37个百分点 [9] - 需处理复杂动态环境和模糊指令,当前智能化水平难以兼顾全部场景 [9][10] - 专家预测3-5年可实现实用化,但家庭场景广泛应用还需10年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