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现状 - 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成功对接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航天又一历史性时刻 [1] - 2025年中国航天大会在上海举行,多家企业展示核心产品包括火箭模型、发动机真机和1:1无人商业空间站模型 [1] - 商业航天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多地出台配套支持政策 [1] - 可复用火箭研发持续突破,多枚可复用火箭即将在2025年首飞,有望降低卫星发射成本并提高效率 [1] 千帆星座计划进展 - 格思航天已发射36颗卫星,规划研制海事通信卫星和吨级卫星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需求 [3] - 遨天建成国内首条商用电推进智能制造产线,具备年配套1500颗商业卫星的产能 [3] - 垣信卫星与泰国国家电信运营商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动低轨卫星互联网业务合作 [4] - 预计2025年我国将发射数百颗低轨卫星,2026年发射数量大幅增加,卫星制造领域市场空间超百亿元 [5] 企业发射计划与产能扩张 - 格思航天计划在松江区建设二期工厂,预计2026年产能达600颗300公斤级卫星和150颗吨级卫星 [7] - 中科卫星计划2025年发射5颗卫星,2026年底完成21颗卫星星座组网 [7] - 椭圆时空已有3颗综合感知卫星在轨,计划2030年完成112颗"星池计划"卫星星座组网 [7] - 紫微科技计划2025年实施3次发射,共计4艘飞船,首次发射在7月份 [8][9] 火箭技术发展 - 深蓝航天星云一号液体可复用运载火箭计划2025年首飞 [9] - 蓝箭航天将发射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二火箭,朱雀三号可复用液氧甲烷火箭计划下半年首飞 [9] - 火箭制造企业竞争激烈,多家企业挑战可复用液体火箭成功入轨 [9][10] - 固体火箭优势在于快速响应,液体火箭可复用性可大幅降低发射成本 [9] 技术路径差异 - 东方空间采用液氧煤油作为推进剂,认为其状态稳定且燃烧效率高 [13] - 蓝箭航天采用液氧甲烷作为燃料,称其清洁经济且获取便捷 [13] - 火箭回收技术路径多样,包括发动机功率调控、制导系统控制和伞降方式 [13] - 卫星制造领域一体化多应用卫星成为主流,但功能集成与成本控制仍存分歧 [13] 行业发展态势 - 商业航天产业处于爆发前夜,火箭制造、卫星制造和应用领域均已做好准备 [10] - 产业格局趋明朗,技术演进脉络清晰,全产业链突破产能桎梏并追求降本 [11] - 企业间竞争激烈但氛围友好,技术路径多样化推动产业创新 [12] - 行业处于市场化试探与路线选择关键阶段,全产业链紧密相连加速发展 [14]
实探中国航天大会——商业航天产业处于爆发前夜 全产业链驶向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