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赛迪顾问:“新基建”之中国卫星互联网产业发展研究白皮书

卫星互联网概念与特点 - 卫星互联网是基于卫星通信的新型网络,通过规模组网实现全球覆盖,具备广覆盖、低延时(几十毫秒级)、宽带化、低成本四大特点,是地面通信网络的重要补充[1][6][11] - 技术核心包括高通量卫星、多波束相控阵天线、星间链路等,显著降低单位带宽成本并提升通信能力[12][39] - 轨道类型以低轨(LEO,300-2000千米)为主,优势为低延时、低成本及丰富应用场景[13][15] 全球产业发展现状 - 2019年全球卫星产业总收入达2860亿美元(+3.2%),卫星服务业(45.1%)与地面设备制造业(45.6%)合计占比90.7%[1][29][31] - 国际竞争格局:SpaceX的Starlink已发射近360颗卫星,OneWeb、O3b等企业加速布局低轨星座[1][24][26] - 中国部署鸿雁星座(300颗)、行云工程(80颗)、虹云工程(156颗)等计划,政策推动纳入"新基建"战略[21][27][28] 产业链结构与技术趋势 - 四大环节:卫星制造(含平台/载荷)、发射服务、地面设备(固定/移动站)、运营服务[6][33][36] - 上游聚焦点:Q/V频段卫星、多波束相控阵天线、SPARC架构SOC芯片、氢电推进系统及可复用火箭技术[39][40][41] - 区域布局:华北(北京/天津)、中南(深圳/武汉)、华东(上海/杭州)为产业核心区,形成差异化优势[43][45] 应用前景与发展方向 - 核心场景:偏远地区通信、航空/海洋宽带、应急通信,解决地面网络覆盖盲区[4][6][17] - 未来趋势:高频段高通量卫星、空天地一体化网络安全体系、万物互联全区域覆盖[5][19][42] - 战略意义:低轨轨位与频谱资源争夺加剧,中国将卫星互联网定位为天地一体化信息系统关键组成部分[4][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