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德国做了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把化工搬到中国

德国化工业历史地位 - 20多年前德国是全球第三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同时也是全球第二大贸易国 [1] - 德国是欧洲化学工业的引擎,尽管面临高成本压力和东欧竞争 [1] - 1998年亚洲和南美经济风暴导致德国化工业出口大幅萎缩,美国和欧盟需求下滑,但中国进口量持续攀升 [1] - 德国化工三巨头拜耳、巴斯夫和德固赛转向中国进行大规模投资 [1] 巴斯夫公司发展历程 - 巴斯夫是全球化学产业巨头,拥有10万员工,工厂分布在38个国家,客户网络覆盖170多个国家 [3] - 1865年创立,最初生产染料,1871年研制出红色茜素染料,成为合成染料领域领导者 [3] - 20世纪初探索氮的奥秘,开启人工合成氮肥料新篇章,推动农业化学进步 [5] - 二战期间成为德军主要供应商,工厂遭受652次空袭几乎被摧毁 [5] - 战后重建并在1950年代塑料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推出尼龙、聚酰胺和Styroper泡沫材料 [8] - 1960年代开始全球化布局,在巴西、法国、印度、日本、美国等地设厂 [10] 巴斯夫在华投资布局 - 2004-2005年投资26亿美元与中国石油化工在南京建设一体化基地,年产170万吨化学品 [13] - 在上海漕泾设立合资企业生产聚氨酯原材料MDI [13] - 2020年在南京创建数字化中心,增强中国数字化实力 [13] - 2021年在上海浦东启动国内首个企业级储能项目,建设分布式太阳能光伏电站,年减碳2595吨 [15] - 2022年与中国化学工程合作,在广东湛江推进一体化基地建设,总投资100亿欧元 [15][17] - 湛江基地将成为巴斯夫全球第三大一体化生产基地,仅次于德国路德维希港和比利时安特卫普 [17] 俄乌冲突影响 - 2022年巴斯夫净亏损13.76亿欧元,主要由于俄乌冲突导致俄罗斯业务中断 [21] - 巴斯夫在俄罗斯的子公司被"归为国有",北溪天然气管道股份和合资企业受影响 [23] - 欧洲工厂能源成本激增22亿欧元,尽管销售收入增长12%至219亿欧元,税前利润减少5亿欧元 [24] - 德国55%天然气依赖俄罗斯,化工和医药行业消耗全国25%天然气 [28] - 巴斯夫计划2024年在欧洲削减5亿欧元成本,德国路德维希港工厂将大幅裁员 [30] 中国化工产业崛起 - 德国化工产业转移为中国带来新活力,引入德国专家和经验 [32] - 山东寿光市与德国化工专家合作,建设中德化工园 [32] - 2014年起中国化工新品研发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二大化工产品出口国 [35] - 2013年中国已超越德国成为全球化工研究第三大阵地 [35] - 预计到2030年中国化工和医药研发投入将占全球近15%,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