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监管与行业调整 - 小米汽车将官网及App中的"智驾"一词全面替换为"辅助驾驶",SU7标准版的Xiaomi Pilot Pro更名为"小米辅助驾驶Pro",SU7 Pro/Max的Xiaomi HAD更名为"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 [1] - 理想、蔚来、小鹏等新势力车企也调整宣传话术,门店销售人员不再主动提及"智驾",转而强调空间、舒适性等卖点 [1] - 2024年4月工信部发布《智能网联汽车功能安全标准(征求意见稿)》,明确禁止车企使用"自动驾驶""智驾"等模糊表述,要求统一为"辅助驾驶"或"组合辅助驾驶" [1] - 2025年4月工信部在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会议上要求车企不得对L2级辅助驾驶功能进行"自动驾驶"或"全场景智驾"等夸大宣传,并加强对OTA升级的监管 [3] 事故与安全风险 - 2025年3月29日一辆启用智能辅助驾驶功能的小米SU7发生严重事故,导致3人死亡 [2] - 调查显示62%的消费者误将L2级辅助驾驶视为"完全自动驾驶",而实际技术对静态障碍物的识别率不足30% [2] - 部分车企曾以"零接管""车内睡觉"等危险场景作为卖点,用户通过"方向盘配重块"等手段欺骗系统,放大风险 [2] - 特斯拉Autopilot事故频发,部分用户误以为车辆可完全自主驾驶,国内某新势力品牌曾因宣传"城市NOA通勤模式"被消费者投诉误导 [3] 技术路线与局限性 - 小米SU7标准版采用纯视觉方案,在极端天气或复杂路口的识别能力存在争议,Pro/Max版本配备激光雷达,但"端到端"技术仍面临"长尾问题"挑战 [2] - 某头部高精地图企业负责人表示纯视觉方案在夜晚或极端天气下难以保证安全行驶,激光雷达虽能弥补短板却面临成本与算力的双重压力 [4] - 华为乾崑智驾ADS 4已支持有条件L3级功能,但仍强调"手不能离方向盘" [7] 消费者教育与责任划分 - 车企开始强调"人机共驾"原则,在系统激活时强制要求驾驶员保持注意力,并通过DMS实时监测疲劳状态 [6] - 小米要求用户首次激活功能前完成15分钟AR模拟训练,涵盖紧急接管等场景,并生成个性化评估报告,用户手册以12页篇幅详述8类失效场景 [6] - 小鹏推出"智驾险",在系统退出后5秒内仍提供理赔保障,鸿蒙智行明确事故责任归属,强调"辅助功能不可替代驾驶员" [6] 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 短期内车企需在技术宣传与合规风险间寻找平衡点,长期来看行业将加速向L3级及以上自动驾驶演进 [7] - 工信部将OTA升级纳入召回管理,要求企业减少升级频次并加强验证,激光雷达与纯视觉的融合将成为主流,"安全冗余"设计将成为标配 [7] - 消费者对智能驾驶的接受度将逐步提升,但前提是车企能建立"技术诚实"的品牌形象 [7]
都市车界|小米汽车带头“改口”,智驾标签褪去光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