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形机器人又爆发!风口还是泡沫?答案是……

公司业务与定位 - 公司定位为人形机器人本体公司 专注于机器人下肢部分 实现跑得好 走得快 耐用性好 使用寿命长 自评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不逊于美国企业[6] - 业务布局从下肢扩展到上肢操作能力 通过具身模型补齐技术短板 研发团队从小脑和本体扩展到大脑开发领域[6] - 提出人形机器人+生态合作伙伴计划 以链主型企业定位拉动生态上下游 将机器人定义为通用开发性平台 供企业适配不同场景技能[7] 产品交付与市场表现 - 2025年1月完成第100台全尺寸人形机器人交付 3月交付量实现翻倍增长[2] - 交付量居国内全尺寸机器人首位 应用场景包括汽车工厂拣选搬运 3C产品工厂及物流企业[5][7] - 产品参与米兰时装周非遗表演及工业场景应用 实现从工具到伙伴的价值重构[2] 技术发展与行业趋势 - 人工智能爆发成为行业分水岭 大模型通用性与机器人泛化能力融合 加速人形机器人进入千行百业进程[10] - 技术迭代重点解决供应链 生产管理 销售渠道及内部管理问题 具备底层研发技术与前端交付保障能力[7] - 家庭场景落地需更高泛化能力 目前与海尔 海信 中国移动 中国电信合作探索 预计2028年后进入家庭[11] 生态合作与挑战 - 采用双产品经理制对接场景方需求与机器人能力边界 协调短中长期规划[8] - 主要挑战在于匹配不同企业需求 需推动行业观念更新以适应新兴产业发展[8] - 生态合作覆盖工业 康养 家政等多方向 当前工业工厂应用仅为第一步[7] 战略规划与愿景 - 必然推进出海计划 预判三年后国内市场可能出现内卷与价格战 需抢占全球市场先机[13] - 选择深圳基于汽车产业链齐全优势 可转化为人形机器人制造配套 同时具备国际化窗口与信息获取优势[14] - 愿景是让全社会共享机器人便利 借时代之力解决实际问题 不贪时代之功[15] 行业政策环境 - 工信部将人形机器人定位为继计算机 智能手机 新能源汽车后的下一代颠覆性产品[7] - 深圳以每平方公里12家高新技术企业密度 通过政府政策 创投资本与产学研生态支持产业发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