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航天市场格局 - SpaceX目前估值高达3500亿美元 成为全球最贵独角兽 在火箭发射和星链业务占据统治地位 [1] - Rocket Lab以16次成功发射位居2024年全球轨道级火箭发射排名第二 是SpaceX最接近的竞争对手 [1] - Rocket Lab股价在过去6个月最高上涨7倍 但2025年2月遭遇做空机构狙击导致股价下跌 [1] - 蓝色起源因全女性太空发射获得关注 但在发射数量 迭代速度和商业化程度方面落后于Rocket Lab [1] Rocket Lab发展历程 - 公司成立于2006年 创始人Peter Beck是新西兰火箭发烧友 最初在新西兰进行小火箭研发 [3] - 2013年完成A轮融资后将总部迁至加州 定位为"mini版SpaceX" 专注于微小卫星发射市场 [3] - 电子号火箭采用碳纤维结构和电动泵发动机等创新技术 实现结构轻量化和快速生产 [4] - 电子号火箭自2017年首飞以来已完成50多次发射 虽然成功率不及传统火箭但可接受 [5] - 正在研发中子号中型火箭(LEO运力8吨) 采用独特的一子级回收设计 [8][9] 中子号火箭技术特点 - 采用"饥饿的河马"式整流罩设计 二子级从整流罩内分离后整流罩可闭合回收 [9] - 7米直径的短粗构型增强结构强度 利用碳纤维制造技术实现垂直整合生产 [22] - 研发进度处于初样阶段 预计2025年底可能实现首飞 [17] - 做空报告质疑其2025年发射可能性为零 主要因发射台 发动机等关键技术未成熟 [12] 商业航天产业链价值 - 2024年全球航天产业规模约4000亿美元 其中火箭发射仅占72亿美元 卫星服务占比显著更高 [33] - 火箭发射是基础但商业价值有限 类比阿里B2B业务 需要拓展更高价值的下游服务 [33] - SpaceX估值中火箭发射和星链业务约各占一半 但长期价值将越来越集中于星链 [36] - 未来可能出现"天上的中国移动+华为" 构建太空通信基础设施网络 [35] 行业技术创新趋势 - 2024年重点关注星舰测试进展 Relativity Space的3D打印火箭技术 以及航天制造工厂化革命 [54][56] - 航天制造体系需要从手工生产向汽车工业的规模化 自动化生产转型 [59] - 点对点超音速运输可能成为星舰的衍生应用 挑战传统航空市场 [60] - 行业需要突破传统规范 但也要平衡创新风险与工程可靠性 [43][50] 创始人特质与行业文化 - 跨界创始人更容易突破行业传统思维 如马斯克和Peter Beck的非航天背景 [41] - SpaceX的"网吧"式工作文化颠覆传统航天的高成本 高规范模式 [46] - 技术创新需要经历试错过程 从猎鹰9的保守设计到星舰的大胆突破 [48][49] - 工程师决策需平衡质量 成本和进度 但往往受传统规范约束 [50][53]
一年股价暴涨6倍,新锐火箭公司Rocket Lab能否挑战Spac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