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现状与竞争格局 - 人形机器人行业处于商业化落地关键阶段 各企业形成差异化商业路径 主要呈现三种典型模式:B端先行 B+C双轨并行 B端筑基-C端延伸 [9] - 行业普遍面临核心零部件降本 场景泛化能力 用户接受度等共性挑战 地方政府产业基金加速入场重塑行业商业化节奏 [9][15] - 未来竞争关键在于B端场景落地速度与C端成本控制能力 [1][14] Figure AI发展情况 - Figure AI三年内完成融资三级跳 2023年10月A轮融资7000万美元 2024年2月B轮融资6.75亿美元 正在洽谈新一轮15亿美元融资 估值达395亿美元 [11] - 公司150人团队中软件工程师占比超60% 强调软件是核心 但硬件必须自主可控 已自建BotQ工厂垂直整合关键部件 [8] - 2025年2月宣布终止与OpenAI合作 转自研"Helix"端到端控制模型 认为大语言模型缺乏物理空间数据无法指导机器人动作 [7] 企业商业模式比较 - Figure采用B端先行策略 目标将成本降至每人每月数百美元 已与宝马合作试点 但合作细节与宣传存在差距 [3][4][9] - 宇树机器人采用B+C双轨并行模式 产品线覆盖高端和大众市场 H1售价65万元 G1售价9.9万元 [10] - 特斯拉Optimus目标量产价格控制在1万美元以内 家庭版计划定价2万美元 已在工厂内部署 替代人工效率提升30% [12] - 智元机器人采用B端筑基-C端延伸路径 产品定价5万元左右 通过开源技术降低研发成本 [13] 行业融资与政策支持 - 国内地方政府加速布局人形机器人产业 超700亿元国资基金涌入赛道 北京 上海 深圳等地设立专项基金 [15] - 2025年Q1国内人形机器人融资事件已超2024年半数 但行业仍存争议 学界认为需聚焦场景落地 [15] 技术发展现状 - Figure02较前代产品增加10个自由度 板载计算和AI推理能力提高3倍 感知层全面升级 匹配双目相机 [7] - 2023年Figure01利用OpenAI大型语言模型实现人机对话和物品分类识别 2024年8月发布新一代Figure02 [6][7]
人形机器人泡沫破裂?独角兽达闼停摆,硅谷明星 Figure 陷“造假”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