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权利结构”被撼动:小米汽车被群殴是必然

行业竞争格局 - 小米SU7以不到100亿投入三年造出对标豪华车型的科技旗舰 直接挑战新势力车企的高溢价模式 [3] - 公司打破行业"十年养蛊计划"的固有认知 证明三年百亿即可打造爆款车型 冲击蔚来小鹏等企业的市场定位 [11] - 碳纤维机盖定价4.2万元直接对标市场十万级竞品 引发改装厂商及友商联合围剿 [7] 产品战略与市场反应 - SU7采用"性价比与极致"策略 不搞饥饿营销和PPT交车 通过发放2万积分和开放改配应对舆论危机 [9] - 智能座舱布局延伸"米家+座舱"战略 形成对传统车企人格占领的潜在威胁 [11] - 用户将负面舆论视为产品热度背书 未发现实质性缺陷 中大型SUV Yu7未上市已成关注焦点 [16] 舆论战背后的商业逻辑 - 改装厂商通过碳纤维话题制造流量 高价销售仿制件获取百倍利润 [5] - 友商KOC利用断章取义信息发动情绪攻击 形成明暗配合的信息战争 [7] - 行业集体抵制源于小米打破高溢价规则 让用户意识到"智商税"问题 [11][14] 市场影响与用户行为 - 真实用户以钱包投票 负面舆论反而强化购买意愿 市场反应与舆论背离 [18] - 公司开创危机应对新标准 用诚意回应取代传统公关战 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9] - 攻击行为反衬产品竞争力 如同"考第一的孩子遭嫉妒" 反映行业规则被颠覆 [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