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失声,小米失速
小米汽车产品与营销策略 - 小米SU7 Ultra在5月OTA更新后要求车主通过赛道成绩解锁1548匹马力 引发车主不满并撤回限制 [5] - 碳纤维前舱盖选配价格4.2万元 被车主发现不具备宣传的导流和散热功能 实际为装饰件 [5] - 公司回应称"信息表达不清晰" 数百名车主要求退车或按消费欺诈退一赔三 [6] 创始人形象与社交媒体运营 - 雷军4月社交媒体发布频率降低 仅保留工具性活动通知 [3] - 公司高度依赖创始人IP营销 从微博拓展至抖音/B站等多平台 [25][26] - 雷军个人形象与品牌深度绑定 产品从数十万汽车到数十元周边均通过其影响力销售 [29] 行业竞争与战略定位 - 小米汽车采用类似特斯拉的产品发布节奏 先推轿跑再推SUV [15] - 中国车企产品迭代速度具备竞争优势 [18] - 特斯拉因马斯克精力分散于火箭/政治等事务 可能减弱对汽车业务的专注度 [16][17] 安全事故与行业监管 - 3月底安徽SU7事故引发连锁反应 导致产品发布会无限延期 [1][2] - 两部委4月要求车企不得夸大辅助驾驶宣传 公安部重申辅助驾驶不等于自动驾驶 [42] - 行业规律显示新车企前三年存在较高风险 汽车安全发展史伴随事故经验积累 [44] 市场反应与预期 - YU7车型延期交付并缺席4月上海车展 [2] - 预计SU7 Ultra舆情将逐步平息 通过退款/积分补偿等方式安抚用户 [45] - YU7仍预期成为畅销车型 但产能可能持续受限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