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快评丨汽车安全是底线,公众对雷军不是苛责而是冀望太深
小米SU7事故舆论风波 事件背景 - 小米创始人雷军因连续两次回应SU7事故引发舆论关注,称过去一个多月是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时期,情绪低落并取消多项行程[2] - 3月底的交通事故打乱公司15周年庆典计划,导致公司面临"狂风暴雨般"的质疑和批评[2] - 雷军承认公司规模和社会影响力已要求其承担行业领导者的责任[2] 争议焦点 安全责任认知矛盾 - 雷军引述"朋友说造车事故在所难免",但强调四年前造车时就特别重视安全问题,表述存在矛盾[5] - 公司对三人死亡事故的回应被质疑缺乏专业认知,未体现大企业应有的责任担当[5] - 行业观察指出车企应对安全事故的标准做法应是真诚道歉整改,而非辩解[5] 新手身份争议 - 雷军以"汽车行业新人"身份解释事故影响,称公众期待超出预期[6] - 舆论批评公司不能营销时自称"世界500强",追责时又强调新手身份[7] - 行业观点强调汽车安全领域没有新手容错空间,安全底线对所有企业一视同仁[7] 公众舆论认知偏差 - 公司将公众批评解读为"苛责",而舆论认为这是对其高标准期待的表现[8] - 行业建议公司应把舆论压力转化为改进动力,将安全承诺转化为实际行动[8] - 事故调查结果公布后,公司需明确承担责任,以重建消费者信任[8] 公司表态 - 雷军演讲中肯定公司需承担大企业社会责任,但具体应对措施未达公众预期[2][5] - 公司强调SU7在权威评测中获最高分,但对实际事故缺乏有效解释[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