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小米汽车接连遇风波 雷军:小米已不在“新手保护期”

小米汽车舆论风波 - 碳纤维前舱盖散热功能与宣传不符,内部结构未改进仅减重1.3公斤,引发虚假宣传质疑 [2][3] - 公司承认信息表达不清晰并提供补偿方案:未交付订单可免费改配铝制前舱盖,已提车用户获赠2万积分(约合2000元)[3] - 车主认为补偿方案避重就轻,改配需重新排队30周以上,积分补偿仅为选装费的4.7%,要求退一赔三 [3] 性能参数争议 - SU7 Ultra通过OTA更新将马力从1548匹限制至900匹,需完成赛道考核才能解锁,与地表最快量产车宣传形成割裂 [2][7] - 公司回应称排位模式解锁条件是为保障驾驶安全,但承认沟通说明不足 [7] - 法律专家指出若宣传刻意引导消费者认为日常驾驶可达1548马力,则可能构成问题 [8] 安徽高速事故影响 - 2025年3月29日SU7在NOA辅助驾驶状态下发生致命事故,造成3人死亡,引发对智能驾驶系统可靠性的质疑 [6] - 工信部随后强调禁止夸大宣传,公司将宣传口径中智驾改为辅助驾驶 [6][7] - 公司创始人雷军表示这是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时期,公众期待远超想象 [2][6] 法律层面分析 - 虚假宣传可能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需满足主观故意等条件 [4][5] - 退一赔三法定依据是经营者存在欺诈行为 [5] - 现行汽车三包规定对软件定义汽车的权责界定存在空白 [8][9] 公司战略调整 - 创始人雷军内部讲话提出要超越行业水平的安全标准,系统解决问题 [10] - 原计划15周年庆典活动大部分取消,转向总结过去5年得失 [10] - 行业专家建议明确区分赛道版与民用版差异,避免用赛道数据误导消费者 [7] 行业启示 - 事件显示新能源汽车市场流量红利消退,用户评判标准回归产品力与诚信 [10] - 技术进步需要法律法规适时调整,但传统商业范畴应严格维护消费者权益 [9] - 消费者选购性能车需理性区分宣传概念与实际功能,优先关注实测参数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