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智能辅助驾驶竞速与暗战:万亿市值谁领衔,技术功能哪家强?

行业概况 - 智能化浪潮席卷全球交通领域,芯片、激光雷达、AI算法等技术快速迭代,推动智能辅助驾驶商业化进入关键期 [1] - 中国智能辅助驾驶领域公司总量超1000家,涉及该业务的上市公司至少300家,涵盖A股、港股、美股市场 [1] - 行业竞争从参数较量转向生态、产业链立体竞争,形成螺旋式上升发展格局 [2] 市值格局 - A股智能辅助驾驶概念股市值前五:比亚迪(1.11万亿元)、赛力斯(2134亿元)、上汽集团(1922亿元)、长城汽车(1729亿元)、中际旭创 [4] - 美股市场小鹏、理想等新势力市值难分伯仲,港股地平线、黑芝麻智能等供应链企业市值不足千亿港元 [4][7] - 整车厂因品牌效应和终端话语权更受资本市场青睐,技术供应商市值相对较低 [7] 销量与技术路线 - 比亚迪2024年全球新能源车销量427.2万辆(同比+41.26%),采用"智驾平权"策略将技术下沉至7万元级市场 [8][9] - 特斯拉依靠FSD技术溢价维持中高端定位,与比亚迪形成亲民路线VS品牌溢价的竞争逻辑 [9] - 上汽集团新能源销量248.54万辆(含上汽大众/通用五菱),极氪品牌贡献41.72万辆 [11] 技术生态竞争 - 全栈自研阵营:比亚迪("天神之眼")、小鹏、理想(双系统+VLM模型)、蔚来(NOP+)、奇瑞("猎鹰智驾")、吉利("千里浩瀚") [13][15] - 开放合作阵营:华为(乾崑解决方案覆盖7家车企10个品牌)、Momenta(合作全球前十大车企中的7家)、百度Apollo(海外扩张) [18][19][20] - 激光雷达赛道速腾聚创合作92款车型,禾赛科技合作120款车型并计划降价50%至200美元/颗 [21][22] 产业链变革 - 硬件领域:地平线征程芯片装车超400万片替代Mobileye,英伟达Orin仍主导高端市场 [24] - 软件路线:特斯拉"无图化"与四维图新"高精地图"派激烈交锋 [25] - 商业模式:华为三种合作模式(零部件供应/HI/智选车),Momenta推动前装量产Robotaxi商业化 [19][20] 行业挑战 - L3级及以上自动驾驶技术尚未获准上路,法规和责任界定缺失 [26] - 全产业链研发投入门槛持续抬高,单环节需百亿级资金支持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