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动向 - 金融监管总局宣布扩大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范围并调整监管规则 进一步调降保险公司股票投资风险因子以支持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1] - 财政部2023年10月印发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通知 将净资产收益率考核分为"当年"和"近三年"两项各占50%权重[2] - 中央金融办和证监会2023年9月底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明确推动各类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工作安排[2] - 六部门2024年1月发布实施方案 对国有保险公司经营绩效全面实行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 年度考核权重不高于30% 三至五年周期指标权重不低于60%[3] - 金融监管总局已批复两批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1620亿元 其中第二批规模1120亿元 未来拟再批复600亿元扩大试点范围[6] 资金配置变化 - 保险资金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长期徘徊在12%左右 远低于国际成熟市场水平[2] - 大型保险资管公司计划2025年进一步提升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 重点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3] - 股票投资风险因子调降10% 直接降低保险公司权益类资产的风险资本占用 释放更多资金用于股票市场投资[6] - 保险公司有望加大对高成长性板块的配置力度 增强资本市场流动性[6] 投资案例 - 中国人寿2023年10月联合发起设立总规模500亿元的鸿鹄基金一期 2024年3月正式启动投资 截至2025年3月初已成功投资落地500亿元[4] - 鸿鹄基金二期2025年3月5日获得批复 计划近期投资入市 聚焦大市值、流动性好和较高市场影响力的优质上市公司[4] - 鸿鹄基金三期2025年5月13日获得金融监管总局批复 将投资并长期持有大盘蓝筹公司股票[5] - 今年以来已有7家保险公司举牌13次 包括中国人寿、平安人寿、新华保险等[3] 行业影响 - 长周期考核机制使机构更关注企业成长潜力和产业趋势 而非短期排名[3] - 保险资金作为长期资金可全面介入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 包括生产要素变革、优化资源配置等领域[4] - 政策推动保险资金更多参与基础设施、绿色经济、科技创新等长期项目 助力国家战略落地[6] - 预计更多资金将通过参与投资定增项目服务实体经济 保险资管参与IPO打新的案例将逐渐增加[6]
长周期考核机制破解保险资金“短视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