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高铁之后,地铁涨价潮也来了?

公用事业涨价潮背景 - 重庆拟终结持续近20年的地铁"2元时代",昆明、广州等地已先行调价或取消优惠[1] - 高铁票价部分线路涨幅近20%,全国130多个市县调整天然气价格[1] - 公用事业包括地铁、高铁、水电煤气等全面进入涨价通道[4] 地铁行业经营现状 - 90%以上城市地铁无法自负盈亏,依赖财政补贴[2] - 北京地铁年补贴达248.5亿元,郑州、深圳等城市超70亿元[2] - 重庆2024年财政补贴43.5亿元,昆明23亿元[6] - 仅12家地铁公司归母净利润超1亿元,多数扣除补贴后亏损[6][7] - 深圳地铁集团亏损335.66亿元,扣除补贴后亏损扩大至407.16亿元[7] 地铁盈利模式困境 - 传统"地铁+TOD物业开发"模式随房地产下行失效[8][9] - 客流强度不足是普遍问题:50多个城市中仅9城超过1万人次/公里日标准[10][14] - 部分中小城市客流强度低至0.01万人次/公里日[14] - 国家收紧地铁审批:要求GDP超3000亿、财政收入300亿、市区人口300万等硬指标[15] 财政与宏观经济因素 - 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加剧,房地产下行导致土地财政收入锐减[16][17] - 公用事业涨价可能带动CPI上涨0.2-0.4个百分点,PPI上涨0.5-1.0个百分点[18] - 政策导向从"管高价"转向"促进物价温和回升"[18] 行业数据表现 - 上海地铁客运强度1.24万人次/公里日,北京1.17,广州1.32[12] - 深圳地铁客运强度1.54万人次/公里日居首,长沙1.33次之[12] - 青岛、大连等城市客运强度不足0.5万人次/公里日[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