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巨子生物可复美陷“造假门”,争议背后的技术标准博弈

核心争议 - 香港化学博士郝宇指控巨子生物旗下产品可复美"胶原棒"重组胶原蛋白含量仅为0.0177%,远低于标注下限0.1%,且关键成分甘氨酸未检出[5][6][10] - 检测显示聚谷氨酸钠(0.1004%)和精氨酸(0.1579%)含量高于重组胶原蛋白,但成分表排序涉嫌违反《化妆品标签管理办法》[10] - 公司宣称的"Mini小分子型重组胶原蛋白"分子量217道尔顿仅相当于二肽结构,无法形成胶原蛋白三股螺旋结构[10] 公司回应 - 巨子生物声明产品通过药监审核备案,内部检测显示三批次产品胶原蛋白含量分别为0.27%、0.27%、0.28%[12][13] - 质疑自媒体检测方法未被行业标准收录,已委托多家权威第三方机构重新检测[15] - 公司表示将追究造谣者法律责任,目前拒绝媒体采访[5][15] 产品与市场影响 - 涉事产品"可复美胶原棒"在旗舰店液态精华销量榜首,累计销量超100万件[17] - 可复美品牌2023/2024年销售收入分别为27.88亿元/45.42亿元,占总营收79%/82%[19] - 争议正值618大促前夕,可能引发退货潮及渠道商观望情绪[19] 行业技术问题 - 国内重组胶原蛋白检测缺乏统一标准,不同机构采用ELISA/LC-MS/HPLC等方法结果差异显著[22] - 行业存在"重组胶原蛋白精华未实际添加"的潜规则说法[11] - 巨子生物2024年研发费用仅1.06亿元(营收占比1.9%),远低于销售费用20.08亿元(营收占比36.25%)[21] 长期发展挑战 - 公司需从营销驱动转向科技驱动,在分子量/功效性/检测标准等核心领域建立话语权[22] - 需通过学术合作和标准制定重建市场对其重组胶原蛋白技术的信任[19][22] - 线上直销渠道依赖度高,销售费用持续增长压力显著[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