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股上市与国际化战略 - 恒瑞医药于5月23日登陆香港联交所,发行价44.05港元/股,募资98.9亿港元,成为2024年国内最大医药IPO项目 [2] - 港股上市是公司国际化战略关键一步,近三年完成9笔创新药对外授权合作(累计14笔),加速出海进程 [2] - 公司明确表示赴港上市目的是推动"科技创新+国际化"双轮驱动战略,融资传闻此前预计规模超20亿美元 [2][57] 仿制药集采冲击与转型 - 2018年集采政策实施后,恒瑞仿制药营收占比从2019年的82%降至2023年的46.6%,创新药收入首次突破100亿元 [7][8] - 集采导致主力产品价格平均降幅超50%,例如紫杉醇降价76.22%、伊立替康降93.08%,2021年8款集采药品营收同比下滑37% [15][20][21] - 2020-2022年营收连续下滑(峰值277.35亿元),2023年企稳回升,资本市场判断仿制药集采利空基本出尽 [8][22] 创新药研发布局 - 研发重心全面转向创新药,2024年上半年获57个创新药临床批件 vs 仅1个仿制药批件,上市创新药从2018年4款增至17款 [27] - 主要采用Fast-Follow策略,但面临同质化竞争,PD-1产品卡瑞利珠单抗是唯一超10亿元单品(2021年销量44万瓶/13亿元) [29][36][37] - 研发费用持续增长至2023年近50亿元,资金储备达230亿元,同时通过BD交易引入外部管线(如2021年投入20亿元) [46][53] 出海战略与BD交易 - 出海模式以License-out为主,2023年完成6笔授权交易,包括与默克达成14亿欧元潜在交易、双艾组合获6亿美元里程碑付款 [66] - 通过NewCo模式探索更高收益,如GLP-1产品组合授权合资公司Hercules(潜在收益60.35亿美元+19.9%股权) [68] - 国际化挑战显著,双艾组合美国上市申请曾被FDA拒绝,部分授权交易如SHR-1905被中间商Aiolos Bio转手获利12.45亿美元 [61][67] 销售体系调整 - 销售人员从2020年1.7万人缩减至2022年约1万人,降幅超两成,反映集采对传统"带金销售"模式的冲击 [43] - 创新药进入医保后仅30%能进入医院药房,仍需持续投入医生教育以提升销量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