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能源观的核心框架 - 新型能源观需符合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征,核心遵循为"集约节约、自主可控;成本可控、普惠共享;市场主导、政府治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开放合作、争取主动" [1][3] - 以"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根本遵循,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 [1][6] - 能源自给率已达80%以上,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及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稳居世界第一 [2] 能源发展成就与政治保障 - 三峡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世界级能源工程建成,能源事业从封闭转向开放合作,全球治理从"参与"到"引领" [2] - 清洁能源技术和装备具备全球领先优势,能源体制机制改革开辟中国特色发展道路 [2][7] - 坚持党的领导是能源事业发展的核心保障,需毫不动摇贯彻 [2] 中国式现代化对能源的要求 - 需满足14亿人口规模下的能源需求总量与结构测算,结合"双碳"目标和能源安全战略 [3] - 能源供应需兼顾城镇化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确保可靠性、绿色低碳导向 [3] - 构建以可再生和清洁能源为主导的能源结构,支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 新发展理念驱动能源转型 - 创新为第一动力,需加强科技与产业创新,发展能源新质生产力 [5][7] - 协调能源系统各环节,平衡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国际国内市场等关系 [5] - 绿色转型需深化供给侧改革,完善碳排放"双控"机制,助力"双碳"目标 [5] 能源革命实施路径 - 消费革命:坚持节能优先,形成能源节约型社会 [6] - 供给革命:建立煤、油、气、核、可再生能源多元供应体系,加大油气勘探开发 [6] - 技术革命:培育能源技术关联产业为增长点,分类推动创新 [6] 深化改革与数字融合 - 基本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能源市场体系,需进一步放宽准入门槛,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 [7] - 推动能源行业与数字经济融合,加快智能化改造,提升电网消纳能力 [7] - 发展氢能、储能、核能等新技术,推进能源互联网和智能电网建设 [8] 安全与发展统筹原则 - 能源安全风险外溢至资源、科技、经济等多领域,需系统协同应对 [9] - 提升能源系统韧性,通过源网荷储一体化、提高基础设施标准增强抗风险能力 [9] - 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 [9] 方法论与实践要求 - 坚持人民至上,推动能源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提升民生福祉 [10] - 坚持自立自信,发挥制度优势端牢能源饭碗,加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 [10] - 坚持开放共享,参与全球能源治理,推动绿色转型与国际合作 [11]
树立新型能源观 推动新时代能源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