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兴业银行实习计划事件 - 兴业银行私人银行推出"2025菁英实习计划",非私人银行客户需存入1000万元以上,存量客户需新增500万元资金,可获摩根大通、谷歌、字节跳动等名企实习推荐资格 [1][3][6] - 计划引发公众对资源分配失衡的质疑,涉及企业如字节跳动、部分券商声明招聘仅通过官方渠道进行 [3][6] - 兴业银行回应称实习机会由企业最终决定,并暂停该项目,解释其为"高净值客户子女企业实习计划",需通过企业标准化流程筛选 [3][4][5] 兴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表现 - 兴业银行私人银行成立于2011年,2021年获持牌专营资格,截至2024年末客户月日均数77017户,同比增长11.36%,综合金融资产9610.44亿元,同比增长12.40% [6] - 私人银行增值服务包括教育体系,涵盖留学咨询、职业规划、企业实习等,此次实习计划属于教育服务范畴 [6] - 合作企业覆盖金融、互联网、咨询等行业头部机构,如摩根大通、花旗、阿里巴巴、奔驰等 [6] 行业现状与竞争格局 - 私人银行客户标准为金融净资产600万-1000万元,行业普遍提供子女教育类增值服务,如留学咨询、国际学校推荐等 [8] - 中国平安等机构亦有类似实习计划,如"2025新锐实践计划",面向私人银行客户免费开放,但强调不保证录用结果 [7] - 私人银行业务被视为零售金融生态链顶端,能为银行带来多元化收入并提升中间业务收入 [7][8] 行业争议与伦理探讨 - 实习机会与高额资金挂钩被质疑加剧社会不公,可能演变为特权通道,损害就业公平 [9][10] - 专家建议采取"资源+能力"综合服务模式,平衡商业价值与社会效益,如开放部分公开实习岗位并公平选拔 [9] - 若"货币化实习机会"广泛存在,将阻碍普通家庭学生公平竞争,影响人才流动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