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阶段 - 2025年被认为是智能机器人产业的"量产元年",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等概念正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应用[1] - 当前人形机器人处于技术发展初期阶段,"大脑"和"身体"都还很不成熟,最好的人形机器人仍无法比现有工业机器人成本更低、效率更高[3] - 大规模商业化预计从2026年逐步实现,量产与商业化的关键鸿沟是"泛化能力"[3][4] 技术发展现状 - 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如关节模组和传感器不断取得突破,但稳定性、续航能力仍面临挑战[2] - 国内当前以旋转关节为主,线性关节渗透率有望随工业负载场景拓展而提升[2] - 机器人大模型正从大语言模型(LLM)迈向视觉语言模型(VLM)阶段,最终目标是实现视觉语言动作模型(VLA)[4] - 硬件降本、技术路线收敛以及多模态感知能力将成为技术发展关键方向[2][3] 商业化落地路径 - 工业场景是当前及近期商业闭环落地的理想场景,关键指标包括负载能力和续航时间[3] - To B端场景将更早大规模投入应用,To C端市场想象空间更大[7] - 工业具体落地场景将根据功能、安全性、性价比进行优先级分类[7] - 家用服务型机器人中远期将成为超级庞大市场[7] 资本市场表现 - 一级市场关注技术壁垒与早期布局,A轮融资集中反映资本对技术突破的期待[5] - 二级市场呈现"预期驱动"特征,更关注5~10年赛道空间及产业落地后的业绩兑现能力[6] - 智能机器人(WI995167)板块2023年涨幅达1667%,机器人(WI300024)板块累计涨幅突破50%[6] - 2024年9月华为与16家企业合作推动一二级市场联动升温[6] 未来投资方向 - 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和技术、简化版人形机器人在特定场景的应用是当前较好投资赛道[6] - 线性关节渗透率提升、传感器与大模型融合将成为关键趋势[7] - 国内供应链在硬件端的优势将加速国产化,中美软件方面差距会越来越小[7] - 具身智能在传统工业、服务业和特种机器人领域的应用具有投资价值[6]
智能机器人“量产元年”:技术处于初期阶段,资本期待“价值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