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聚变行业趋势 - 核聚变研发窗口期从"永远50年"缩短至"10-20年",中美欧成为主要竞争方 [2] - 人工智能算力需求催生绿色能源投资热潮,聚变技术成为科技公司新投资焦点 [2] - 全球聚变装置总数达166个(102个投运/16个在建/48个规划),美国以48个装置领先,中国与俄罗斯并列第三(各14个) [6][7] 中美投资格局 - 美国聚变公司累计融资超56亿美元,中国达25亿美元(截至2024年10月),2024年全球聚变融资额近30亿美元 [4] - 美国Helion Energy完成4.25亿美元F轮融资(总融资超10亿美元),中国聚变新能公司启动145亿元BEST装置建设 [4] - 私营资本占比显著提升:投运项目中占10.8%,在建项目占25%,规划项目达75% [7] 中国研发进展 - 三大主力阵营:中科院等离子所(EAST装置)、中核西南物理研究院(环流3号)、新奥集团(玄龙-50U) [3][8] - 2025年关键技术突破:EAST实现1亿度1000秒燃烧,环流3号达双亿度(核温1.17亿/电子1.6亿),玄龙-50U实现兆安级氢硼放电 [13][14] - 新奥累计投入超40亿元研发氢硼聚变,下一代和龙-2号计划投资60亿元 [9][22] 技术路线对比 - 主流路线:氘氚托卡马克(ITER项目采用),中国国家队聚焦此方向 [17][20] - 替代路线:新奥选择氢硼球形托卡马克,燃料成本仅6-8分/度且无中子辐射,但需10亿度高温 [20][21] - 美国TAE采用直线型FRC装置实现氢硼聚变,Helion Energy押注氘氦直接发电技术 [23][29] 商业化前景 - 传统时间表:实验堆(2030s)-示范堆(2040s)-商用堆(2050s) [26] - 初创公司加速:Helion目标2028年发电,新奥预计10-20年内突破 [29][33] - 中国产业链优势:主装置和加热装置全国产化,特殊诊断设备逐步替代进口 [30][31] 企业动态 - 新奥组建300人国际团队,核心专家包括彭元凯(球形环发明人)、石跃江(多国装置诊断系统开发者) [32] - 初创公司融资活跃:星环聚能(红杉/顺为投资)、能量奇点(蔚来/米哈游投资)、瀚海聚能(轻舟/华映投资) [12] - 美国CFS融资超20亿美元(比尔·盖茨/谷歌投资),TAE融资达12亿美元(雪佛龙/住友支持) [12][23]
行业观察 | 终极能源曙光显现,全球核聚变竞争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