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社会与养老需求 - 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3.1亿占全国22%65岁及以上人口2.2亿占15.6%失能老人约3500万占比11.6% [3] - 中国养老格局呈现"9073"模式即90%居家养老7%社区养老3%机构养老 [3] - 老龄化加速叠加失能人口增长催生对24小时专业照护机器人的迫切需求 [1][3] 人形机器人技术进展 - 2025年人形机器人运动能力显著提升可完成马拉松(2小时40分42秒)、足球等复杂动作 [6][4] - 技术突破集中在仿生关节、运动控制算法("小脑")及多模态大模型("大脑")构建类脑认知框架 [1][6] - 国际标准《互联家庭环境下使用的主动辅助生活机器人性能准则》于2025年2月发布为产品设计提供基准 [7] 产业应用与商业化路径 - 人形机器人落地路径:公共表演→工业场景→养老机构→家庭服务→家庭养老 [6][10] - 国产厂商如宇树科技(G1售价9.9万)、越疆科技(Dobot Atom 19.9万起)已推出消费级产品 [14][17] - 特斯拉Optimus计划2025年底量产2030年目标售价2-3万美元但未聚焦养老场景 [19] 市场前景与规模预测 - 全球50%人形机器人公司位于中国工业制造(60%)、医疗护理(20%)、家庭服务(15%)为主场景 [20] - 高盛预测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达380亿美元(乐观2050亿)中国信通院预计2035年中国市场规模500亿元 [20] - 摩根士丹利指出养老机器人产业爆发需技术革新、创投热潮和市场壮大三重驱动 [8] 技术瓶颈与解决方案 - 当前机器人缺乏泛化能力仅能专项作业难以应对家庭动态环境 [10][11] - 数据短缺成关键制约企业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提升抓取成功率至95% [13] - 本体性能差、高质量数据缺乏、泛化能力低为三大行业瓶颈 [11] 非人形态机器人发展 - 外骨骼机器人率先商业化傲鲨智能、程天科技转向C端聚焦辅助行走等单一功能 [22] - 轮式机器人如日本ARIEC已实现翻身护理等基础照护功能 [8] - 专家认为特定场景辅助机器人(如外骨骼)是当前养老主战场非人形机器人 [21]
机器人“孝子”解养老困局:技术路径已明,非人形态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