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618”在即,700亿重组胶原巨头被指“成分造假”|焦点分析
巨子生物巨子生物(HK:02367) 36氪·2025-05-30 10:25

核心观点 - 巨子生物旗下品牌可复美的核心产品"胶原棒"陷入重组胶原蛋白含量争议,实际检测含量0.0177%低于宣传的≥0.1% [1] - 可复美2024年收入45亿元同比增长62.9%,占公司总收入80%,其中"胶原棒"贡献近八成收入 [1] - 行业尚未明确重组胶原蛋白法定检测标准,导致双方检测方法争议,监管部门已介入调查 [2] - 争议背后涉及重组胶原蛋白行业产量不足问题,当前产率仅毫克/升级别,远低于透明质酸等生物合成物质 [2] - 重组胶原蛋白技术难点贯穿整个生产过程,但稀缺性支撑了产品高价和相关公司数百亿市值 [3] - 专家认为已跨过研发门槛的企业不太可能因技术限制导致产量不足,更可能是短期需求激增导致 [4] - 重组胶原蛋白原料价格呈下降趋势,头部供应商创健医疗2024年原料业务收入下降26.23% [5] - 618购物节临近,争议可能影响"胶原棒"销售,该产品2024年618曾获天猫和抖音类目TOP1 [5] - 可复美收入占比从2021年68%增至2024年82%,"胶原棒"上市以来销量超5.15亿支 [6] - 行业巨头如华熙生物、LVHM、资生堂等通过收购投资布局重组胶原蛋白赛道 [6] - 企业加速开发重组胶原注射类三类证产品,锦波生物业绩翻番证明市场潜力 [7] - 当前争议可能引发行业信任危机,影响不仅限于巨子生物 [8] 公司情况 - 巨子生物被称为"重组胶原蛋白第一股",可复美系列2024年收入45亿元同比增长62.9% [1] - 可复美收入占公司总收入比例逐年提升:2021年68%、2022年79%、2024年82% [6] - "胶原棒"上市以来销量超5.15亿支,服务超111万消费者,近期推出2.0版本淘宝销量超6万单 [6] - 公司称按照行业标准检测胶原蛋白含量均大于0.1%,与第三方检测结果0.0177%存在差异 [1] 行业现状 - 化妆品行业尚未明确重组胶原蛋白法定检测标准,导致检测方法争议 [2] - 重组胶原蛋白当前产率仅毫克/升级别,远低于透明质酸的克/升或百克/升 [2] - 技术难点贯穿胶原蛋白序列选择、菌株改造和纯化分离全过程 [2] - 稀缺性支撑产品高价和相关公司数百亿市值 [3] - 原料价格呈下降趋势,头部供应商战略调价导致收入下降 [5] - 行业巨头通过收购投资布局,如华熙生物、LVHM、资生堂等 [6] - 企业加速开发三类注射产品,锦波生物手握唯一三类证且业绩翻番 [7] 产品争议 - 第三方检测显示"胶原棒"重组胶原蛋白含量0.0177%,低于宣传的≥0.1% [1] - 公司称按行业标准检测结果符合要求,双方互指检测方法不合理 [1][2] - 专家认为技术限制导致产量不足可能性不大,更可能是短期需求激增 [4] - 若争议持续可能影响618销售,该产品曾获天猫抖音类目TOP1 [5] - 社交媒体既有支持者称产品有效,也有不少质疑声音 [5] 市场影响 - 可复美"胶原棒"是公司收入增长主要驱动力,2021-2024年收入从8.98亿增至45.42亿 [6] - 618购物节是重要销售节点,争议可能引发消费者观望或退货潮 [5] - 行业信任危机可能影响所有布局重组胶原蛋白的企业 [8] - 注射类三类证产品开发是行业新方向,市场潜力已获验证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