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小米YU7能否拯救雷军的信任危机

雷军与小米汽车的信任危机 - 小米汽车近期因一系列负面事件导致雷军"真诚+谦虚"人设坍塌,包括车主高速飙车撞人、自动驾驶宣传与实际事故矛盾(安徽碰撞爆燃致3死)、碳纤维机盖虚假宣传及2000积分补偿争议、SU7外观专利模仿保时捷等[3] - 负面事件使公众质疑小米汽车安全性、社会责任及雷军个人诚信,批评其虚伪、爱吹牛[3] 小米YU7与玄戒芯片的危机公关效果 - 公司试图通过推出小米YU7车型和玄戒芯片转移舆论焦点,但效果有限:玄戒芯片被质疑非自研,因历史将供应商技术包装为自研(如汇川电机、压铸技术)引发信誉问题[4] - YU7车型虽参数提升但被指模仿法拉利设计,缺乏原创核心技术(对比比亚迪易三方、华为智驾等),强化"只会模仿"负面印象[6] 小米汽车现存的核心问题 - 危机处理缺乏真诚:碳纤维机盖事件定义为"表达不清晰"而非虚假宣传,补偿方案被批无诚意(20000积分≈2000元);重大事故(如安徽3死)后续措施未公开,雷军未亲自回应[8] - 造车态度欠缺敬畏:数码产品营销经验直接套用于汽车行业,但汽车安全问题容错率极低[9] - 技术原创性不足:依赖供应商技术整合(如V6/8电机来自联合汽车电子/汇川动力),过度包装营销;2025年集团研发投入300亿元远低于华为(2024年1797亿元,占比收入20.8%)[11][13] 行业对比与小米定位 - 与华为、比亚迪等"理工男"企业相比,小米更擅长资源整合与营销,但缺乏原创核心技术支撑长期竞争力[14] - 当前销量依赖流量与营销,但解决信任危机需回归技术原创与真诚态度[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