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2025,具身智能迎来“ChatGPT时刻”了吗?| 峰瑞研究所
特斯拉特斯拉(US:TSLA) 36氪·2025-05-31 10:05

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现状 - 2025年人形机器人领域持续火热,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完赛率达30%,第一名成绩超越多数人类选手[2] - 特斯拉2021年官宣Tesla Bot计划,2022年发布Optimus原型机,成为行业标志性起点[3] - Figure AI等新兴公司明确以工厂生产为应用目标,区别于早期炫技型机器人企业[4] - 2022-2023年中国涌现智元机器人、银河通用、逐际动力等具身智能创业团队[5] 技术驱动因素 - 硬件层面受益于新能源/工业自动化产业成熟,电机/传感器/电池成本降低[6] - 软件层面2022年底大模型技术突破提升机器人感知决策能力[6] - 灵巧手等定制硬件因行业热度吸引资金投入,因时机器人通过微型伺服电缸技术积累实现领先[13][14] - 控制系统呈现端到端VLA模型与传统模块化架构并行发展态势[17][18] 商业化路径 - 当前行业处于Gartner技术成熟度曲线第一波高点,存在明显过热现象[26] - 生物医药实验室成为优先落地场景,因操作标准化且人力成本高[30] - 中美企业差异显著:美国聚焦算法创新(特斯拉/Figure AI),中国公司倾向全栈发展且数量超数百家[31][32] - 工业领域应用限于质检/搬运等边缘环节,核心生产环节渗透仍需时间[30] 未来挑战与机遇 - 需平衡成功率/通用性/成本"不可能三角",现阶段更关注资源获取与技术突破[25][29] - 大小脑控制算法成为最大瓶颈,需通过闭环场景数据积累实现渐进式突破[34] - 家庭场景面临技术/伦理双重障碍,落地进度将晚于工业应用[32][34] - 终极形态可能依赖量子计算与核聚变技术突破实现能源与算力支撑[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