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 - 人形机器人是一种仿生机器人,能够模仿人类运动、表情及互动,由感知、决策、执行、动力、躯体和智能网联模块组成,按形态分为桌面式、轮式、双足式,按应用领域分为医疗、科研、教育、服务、家用和工业型 [12][13] - 2020年后生成式AI和大模型技术推动人形机器人进入初级智能化阶段,特斯拉、优必选等厂商推动技术发展,小鹏汽车、蔚来、华为等AIEV厂商加速技术迁移 [7][16] - 2023年工信部发布《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目标2025年建立创新体系,2027年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中国相关专利申请达5590项位居全球第一,2024年中国企业推出35款人形机器人占全球三分之二 [7] AIEV汽车产业与人形机器人协同 - AIEV(新能源智能汽车)是AI技术与汽车深度融合的产物,通过云端智能、自动驾驶等技术实现汽车智能化质变,其技术框架与人形机器人高度相似 [17][18] - 人形机器人与AIEV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在感知定位层(摄像头/激光雷达)、决策规划层(SoC芯片/算法)、执行层(执行器/底盘)技术同源,迁移成本低 [20][22] - AIEV厂商布局人形机器人可开辟工业自动化、商业服务等新增长点,同时反哺汽车智能化升级,如优化生产线搬运效率 [24][25] 供应链参与主体与布局模式 - 中国AIEV产业链已覆盖人形机器人上游(传感器/芯片)和中游(本体制造)关键环节,车企如广汽、小鹏通过自研进入,科技公司如腾讯、百度通过投资合作推动 [26][27] - 车企参与方式多元化:特斯拉自研Optimus并计划2026年量产,小鹏汽车投资鹏行智能推出Iron机器人,长安汽车计划2027年前发布产品 [29][30] - 科技公司中腾讯建立RoboticsX实验室研发双足机器人,华为与宇树科技合作场景化应用,抖音投资智元机器人等初创企业 [29][30] 关键技术迁移与创新 - 感知领域:速腾聚创、禾赛科技将汽车激光雷达方案迁移至机器人,汉威科技将柔性压力传感器应用于触觉模块,均胜电子拓展嗅觉传感器 [31][32] - 决策领域:地平线机器人将征程芯片拓展至机器人,兆易创新基于汽车MCU开发关节控制方案,科大讯飞星火大模型提升机器人任务拆解准确率95% [33][34] - 新势力车企将汽车VLA模型框架迁移至机器人,如小鹏"世界基座模型"、理想MindVLA架构,英伟达发布GR00T模型并配套合成数据工具 [35][36] 产业规模与区域分布 - 预计2040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达3万亿元,其中工业领域2.3万亿元,商业服务超5000亿元,家庭生活领域1700亿元 [7] - 未来产业区域分布将形成多层次集群:京津冀聚焦科技创新,长三角、珠三角承担智能制造,长江沿岸及津冀鲁地区承接产业转移 [7]
2025人形机器人供应链洞察报告-亿欧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