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超”看体育赋能 绿茵场成城市发展“活力引擎”

赛事定位与参与模式 - 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苏超")采用"全民参与+城市荣誉"的核心理念,打破职业联赛精英化路径,构建开放包容的足球生态 [1] - 参赛球员达500余人,涵盖公司职员、教师、大学生等非职业群体,年龄跨度16-40岁,体现"人人皆可上场"的全民足球理念 [1] - 赛事设计强调"谁行谁上"的纯粹性,吸引大量曾接受专业训练但现从事其他行业的"斜杠"爱好者参与 [1] 文化传播与地域特色 - "苏超"通过地域文化现代性表达实现破圈,如"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楚汉之争"等名梗强化地方文化认同 [1] - 赛事将本土元素融入传播,例如扬州中场休息展示非遗、常州推出"9.9元门票"套餐联动本地品牌营销 [2] - 盐城"观赛送鸡蛋饼"活动吸引万名游客打卡,形成文化体验与消费的闭环 [2] 经济联动与社会效益 - 端午假期期间6个主场城市文旅消费增长14.63%,超18万球迷跨城观赛,带动区域经济协同 [2] - 常州"9.9元门票"套餐推动本地萝卜干品牌线上销量翻倍,验证赛事对周边产业的拉动效应 [2] - 赛事构建"政府定规则、社会创内容、市场配资源"的治理框架,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连接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