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制度总则 - 内部审计旨在规范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提升审计质量,保护投资者权益,依据《公司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及《公司章程》制定 [2] - 内部审计范围涵盖公司及控股子公司、参股公司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财务信息真实性及经营活动效率 [2] - 内部控制目标包括合规经营、资产安全、经营效率及信息披露真实性 [2][3] 审计机构与人员配置 - 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成员需半数以上为独立董事且含会计专业人士,负责监督审计监察部工作 [3] - 审计监察部直接向审计委员会汇报,专职检查内部控制及财务信息真实性 [3][7] - 内部审计人员需具备专业审计技能、熟悉企业业务及管理原则,并持续接受后续教育 [4][5][9] 审计职责与实施要求 - 审计委员会需审阅年度审计计划、协调外部审计关系,并每季度听取审计监察部汇报 [6][13] - 审计监察部需每季度检查高风险事项(如募集资金使用、关联交易)并向审计委员会提交报告 [7][14] - 审计工作需覆盖全业务流程(如采购、资金管理、信息披露),审计证据需具备充分性和可靠性 [8][9] 重点审计事项 - 对外投资审计需关注审批程序、合同履行及投资风险控制 [11] - 关联交易审计需审查定价公允性、审批程序及关联方名单更新 [13] - 募集资金审计需核查专户管理、使用合规性及信息披露情况 [14] 信息披露与监督管理 - 年度内部控制评价报告需包含缺陷整改措施及有效性结论,经董事会审议并披露 [17][20] - 公司将内控执行情况纳入绩效考核,对违规行为追究责任并处罚 [17][18] - 审计人员若存在渎职行为将依法追责,构成犯罪的承担刑事责任 [18] 附则 - 制度由董事会制定并解释,与法律法规冲突时以后者为准 [20] - 内部控制评价报告需说明缺陷认定、整改措施及上年度整改进展 [20]
海波重科: 内部审计制度(202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