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担保管理制度总则 - 公司对外担保包括保证、抵押、质押等形式,涵盖银行授信、信用证、承兑汇票、银行保函等业务 [1] - 未经董事会或股东会批准,公司及子公司不得对外或相互担保,董事及高管需对违规担保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2] - 制度依据包括《公司法》《民法典》《上市规则》等法律法规及公司章程,适用于公司及全资、控股子公司 [3] 被担保人条件与审查流程 - 担保对象需具备独立法人资格和偿债能力,优先选择业务关联单位,特殊情况下需董事会2/3成员或股东会批准 [3][10] - 申请担保需提前15个工作日提交材料,包括财务数据、债务说明、还款计划及反担保方案 [11][12] - 财务部联合证券事务部需核查担保人资信状况,包括财务真实性、债务合规性及反担保充分性 [13] 担保审批权限与程序 - 单笔担保超净资产10%、总额超净资产50%、为资产负债率70%以上对象担保等情形需股东会批准 [20] - 关联担保需经独立董事会议审议后提交董事会及股东会,关联股东需回避表决 [18][23] - 董事会审批需2/3以上董事通过,股东会审批2/3以上表决权通过,必要时可聘请外部机构评估风险 [20][22][24] 合同签署与日常管理 - 担保合同需由董事长或其授权人签署,明确债权种类、金额、期限、担保范围等核心条款 [27][29] - 财务部负责办理担保手续及抵押/质押登记,审计部协助处理法律文件及纠纷追偿 [30][32][33] - 需定期监控被担保人财务状况,发现偿债风险时及时启动反担保追偿程序 [35][36][38] 信息披露与法律责任 - 达到披露标准的担保需公告董事会/股东会决议、担保总额及占净资产比例 [45] - 擅自签署担保合同或怠于履职造成损失者将追责,包括经济赔偿及纪律处分 [47][49] - 子公司对外担保参照本制度执行,制度解释权及修订权归董事会 [51][53][54]
思特奇: 《对外担保管理制度》(202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