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固态电池专利技术 - 公司申请「固态电池复合电极与制备方法及包含其复合电极的固态电池」专利,专利号CN120149317A,法律状态为「审中」,申请人为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发明人为赵则栋[1][2] - 专利技术亮点:优化结构缩短金属离子传输路径,提升传输速率;复合电极厚度2cm时正极载量达480-500mg/cm²,全电池面积容量60-70mAh/cm²,2C倍率下容量保持率75%[7][8][9] - 专利与现有技术关联:CTB电池包技术参数显示平台上限支持超1200km CLTC续航,推测固态电池可能突破该续航天花板[9][10] 固态电池行业竞争格局 - 量产时间表:宁德时代凝聚态电池(500Wh/kg)预计2027年小批量生产;比亚迪全固态电池计划2027年示范装车;广汽集团目标2026年搭载400Wh/kg固态电池于昊铂车型;丰田计划2027-2028年推出全固态电池[14][16] - 技术壁垒:导电性、制造工艺、成本及稳定性仍是行业难点,丰田拥有1300项相关专利,比亚迪等企业已投入研发超8年[13][16] - 竞争态势:2027年或成技术战关键节点,参与者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丰田、广汽、长安、奇瑞等,小米需加速追赶[14][16][17] 小米汽车技术布局与资源投入 - 战略投资:通过瀚星投创子公司投资合肥因势新材料科技(持有固态电解质专利),并布局赣锋锂电、卫蓝新能源等固态电池产业链企业[17][19] - 现有技术优势:SU7标准版CLTC续航700km,YU7搭载96.3kWh电池组续航835km,均处于同级领先水平[20][22] - 研发策略:采用「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研发一代」模式,第三款车型聚焦增程混动,同时押注固态电池技术[12][22] 固态电池技术前景与行业影响 - 技术定位:全固态电池或成高端电动车差异化核心,覆盖续航、充电、安全等维度;锂电池仍为主流,钠电池可能渗透入门市场[23][24] - 替代效应:全固态电池普及可能冲击换电模式,但闪充技术升级或与之协同发展[23][27] - 非唯一路径:液态锂电池通过优化充电体系与倍率性能仍可满足需求,车企技术路线选择存在多样性[26][27]
续航破1200km!小米加码固态电池,雷军造车的又一杀器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