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小米方法论”研究Ⅰ:雷军何以通杀手机、家电、汽车三条赛道?

小米方法论的核心架构 - 公司构建的护城河由"高端产品方法论"、"爆品模式"、"新零售模式"三大相互咬合的模块组成,分别对应设计逻辑、性价比策略和营销能力 [1] - 三大模式协同作用:爆款依赖零售渠道改革,高端化依赖爆款积累的资本与技术基础 [1] - 方法论已扩展至家电、汽车、智能硬件三大领域,形成"中国先进制造范本"的跨行业复制能力 [2][21] 产品下限:工业设计创新 - 公司以苹果式工业设计为起点,通过美学语言弥补早期技术短板,满足用户对实用性与情绪表达的双重需求 [4][5] - 早期IoT产品(如充电宝)通过统一设计语言实现市场差异化,显著提升产品辨识度 [4][7] - 在技术停滞背景下,工业设计成为替代性创新手段,推动传统制造业审美升级 [3][4][7] 中流砥柱:快速迭代机制 - 采用"小单快反"模式,首代产品以设计+低价兜底,通过快速迭代(保留80%功能+更新20%)优化产品力 [7][8][13] - 与传统家电企业对比:放弃10-20年生命周期策略,转向互联网式高频迭代,期间费用率保持稳定 [9][11] - 迭代聚焦大众需求最大公约数,节省成本用于实用性打磨,形成"初代尝鲜-迭代普及"的销售曲线 [13][14] 力出一孔:少品策略协同 - SKU管理极度克制(如电视品类各价格带型号最少),降低消费者决策成本与渠道营销复杂度 [16][18] - 执行"80%用户"原则:放弃长尾需求,通过价格带正态分布集中资源撬动主流市场 [18][19] - 供给侧成本优化:少品策略降低库存/营销支出,结合硬件利润≤5%准则形成价格优势 [18][19] 方法论复制与底层支撑 - 汽车业务(SU7/YU7)复用相同逻辑:设计借鉴+大众需求满足+少车型摊薄成本 [21] - 成功关键在于组织执行力,其他企业模仿失败多因缺乏"新零售"与"高端化"模块的协同 [21] - 方法论本质是金字塔架构:设计保下限、迭代定中枢、少品策略实现三端协同 [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