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行业发展现状 - 2025年被业界称为"具身智能元年",宇树机器人等产品频繁登上热搜并走向全球[1] - 技术大佬纷纷投身机器人创业,大批创业项目集中涌现,行业进入爆发期[1] - 英伟达CEO黄仁勋宣称"通用机器人时代已经到来",但知名投资人朱啸虎却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公司,显示行业存在泡沫争议[1] 技术发展路径与挑战 - 从多模态大模型到具身智能是自然的技术演化,需要海量数据积累和底层基础设施支持[3] - 当前大模型面临高能耗问题,作为机器人"智能大脑"可能导致开机一分钟耗尽电量[4] - 模型在多任务场景下泛化能力弱,遇到新任务时快速适应能力差,导致需要专用机器人完成不同家务[5] - Transformer架构已近十年无革命性变化,依赖庞大参数导致巨大训练成本和能耗[5] - 大模型与机器人多模态感知体系不匹配,结合深度较浅,落地面临技术难题[6] 技术实现路线 - 行业存在模块化分层思维和端到端架构两种技术路线,尚未形成统一标准[7] - 硬件不成熟导致数据采集困难,形成"硬件不稳定-落地困难-数据不足-模型优化受限"的恶性循环[8] - 从Pipeline向端到端演进是AI各领域的共同趋势,包括信息检索、聊天系统、自动驾驶等[14] - 智源研究所发布RoboOS和RoboBrain框架,兼容主流机器人设备,实现一站式服务[11] 行业痛点与未来展望 - 当前具身智能水平仅能完成预设任务,无法真正理解人类意图并自主执行[18] - 人脑、AI大脑与机器人三者之间存在显著Gap,缺乏有效协同机制[16] - 语音交互存在延迟问题,探索人脑意图信号直连AI的可能性[19] - 大模型在空间感知和物理世界理解方面存在重大缺陷[21] - 未来5-10年是软硬件交替迭代关键期,算法升级将推动硬件进步,反之亦然[31] - 多任务混合训练趋势初现,机器人可能从专用型向通用型转变[32]
Transformer 在具身智能“水土不服”,大模型强≠机器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