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被抛弃”的外资消费巨头
星巴克星巴克(US:SBUX) 虎嗅·2025-06-19 07:41

外资消费品在华发展现状 - 哈根达斯母公司通用磨坊考虑出售中国门店业务 潜在交易或于2025年启动 估值达数亿美元[4][6] - 星巴克中国首次大规模降价 数十款核心单品降价5元左右 价格带从30元以上降至20+区间[13][14] - 两家公司均面临品牌价值稀释问题 哈根达斯选择战略收缩 星巴克选择价格战应对竞争[10][12] 市场环境变化 - 新一代消费者更看重质价比与个性化 不再迷信洋品牌[9] - 本土品牌通过低价策略重塑价格认知 瑞幸/库迪咖啡推出9.9元产品 蜜雪冰城甜筒仅2元[16][25] - 新茶饮品牌如喜茶/奈雪通过"奶茶+冰淇淋+社交空间"模式抢占市场份额[9][25] 外资品牌运营困境 - 产品创新迟缓 哈根达斯菜单更新缓慢 星巴克创新缺乏本土化特色[30][32] - 重资产模式导致成本压力 直营体系限制扩张速度 难以下沉三四线城市[34][35] - 数字化转型滞后 固守线下体验 未能有效建立数字化消费触点[36] 战略调整方向 - 麦当劳中国案例显示 通过本土资本介入可实现门店数从2500家增至6000家 其中超50%位于三线以下城市[42] - 深度本土化是关键 需打破全球标准化束缚 推出符合本地口味产品[42] - 潜在买家包括私募资本(如高瓴/红杉)和本土产业整合者(如百胜中国/华润)[44][45] 行业趋势判断 - 外资品牌"洋光环"失效 必须进行深度本土化与模式创新[47] - 出售并非终局 可能是资本运作与品牌重塑的开端[39][46] - 价格战将持续 高溢价策略难以为继 质价比成为竞争核心[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