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海趋势演进 - 中国出海经历五个发展阶段:2000-2008年加入WTO后以制造产品输出为主[2] 2009-2016年配合"一带一路"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2] 2017年后数字经济出海主导(电商/游戏/在线教育)[2] 2022年中小企业成为主力(尤其粤港澳大湾区)[2] 2024年升级为科技产品为核心的广泛产业出海[3] - 经营模式从单向制造输出升级为全球化网络协作(研发/生产/供应链/销售服务一体化)[3] - 当前AI技术驱动下,出海产品全面智能化:2025年起海外汽车标配智驾能力、手机搭载AI功能、智能穿戴/无人机成为重要AI载体[4] AI技术驱动的出海新特征 - 云+AI成为核心支撑:阿里云计划打造全球云计算网络,全节点部署AI能力并加强合规/服务团队[4] - 企业竞争转向高附加值:技术方案输出替代低价制造(如泛机器人行业强调"中国创造")[4] - 关键需求变化:算力需求指数级增长(如小鹏汽车三维空间认知需10EFLOPS算力)[6] 数据合规要求严苛(欧美市场为重点)[8] 行业实践案例 - 小鹏汽车: - 已进入30个国家,构建中海外一体化技术框架实现研发快速复制[7] - 建成汽车业首个万卡智算集群(720亿参数模型训练,98%利用率)[6] - 与阿里云合作开发智能座舱/辅助驾驶,并探索飞行汽车/AI机器人业务[6] - 云鲸智能: - 通过视觉交互技术降低研发门槛,依托头部云厂商解决数据隔离/隐私合规问题[7] 基础设施与生态协同 - 云计算服务成为出海关键:阿里云帮助车企海外落地第一步(如小鹏),并支持后续AI功能开发[6] - 生态协同决定成效:企业需与云厂商共创开放技术体系(如智能汽车需快速迭代的云架构)[7]
中企“大出海”:从制造赋能到AI驱动